通常,人們把美的不同表現形態———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等,作為美育實施途徑的分類標準,相應地將美育的實施途徑分作自然美的審美教育(簡稱為自然美育)、社會美的審美教育(簡稱為社會美育)和藝術美的審美教育(簡稱為藝術美育)三大類。這種分類標準和方法有一定的道理,它認識到了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藝術中的美是呈現為不同具體形態的,但卻忽視了科學美問題。這裏我們所講的“科學”一詞的概念是指狹義的,專指自然科學。將科學美育排斥在美育實施的途徑之外,這不僅不能正確把握科學美的本質,使美育理論研究方麵難以實現真正的突破(如美育在中小學理科教育和大學理工科教育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並以何種形態存在,美育是如何通過對自然科學中蘊涵的美的教育促進理工科大學生的審美意識的不斷提高,進而上升為投身科學研究事業的敬業精神),而且,這種忽視科學美的做法更為嚴重的弊端是,還會使美育實踐方麵出現空白點,造成人們忽視、甚至否認科學美在審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導致對作為素質教育整體結構中重要因素的審美教育的本質和機製的具體把握不準的缺陷,致使美育無法成為理智教育特別是理科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能在整個教育結構體係中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
因此,本章將重點對科學美育作為美育實施途徑和手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行重新定位和評價,尤其是要確認科學美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方麵的內在機製和作用。
對傳統美的分類標準和美育實施途徑的評析
一、自然美的美育
人是大自然孕育的精靈。
人類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自然界不僅以其豐厚富饒的物質資源而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物質生產活動的對象,同時,它也以自己的瑰麗燦爛、豐富多彩而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世界的審美對象。人對自然美有著極為普遍、極為直接的感受,無論在我國還是在西方,運用自然美陶冶人的性情,進行審美教育,都有著悠久的曆史。
所謂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自然物與自然現象的美,諸如日月星辰、鳥獸蟲魚、山水花木、園林田野等,均屬自然美的範圍。在人類出現以前,自然界就已作為自在之物而存在,盡管那時的大海波光粼粼,高山雄偉挺拔,但作為客觀自然屬性,沒有人類存在,也就沒有把自然作為關照對象的主體的存在,自然界的這一切就無所謂美或醜;即使是在人類產生的初期,自然界也不是人類的審美對象,而“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製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係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係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隻有當人們從自然的枷鎖中解放出來,與自然形成對象化關係,這時的自然界才有可能成為人的審美對象。
自然美的形式多種多樣,類型也是豐富異常。我們依據自然美是否直接打上人類實踐的印記為標準,將自然美分作兩類:經人類直接加工改造和未經加工改造的。
所謂經過人類實踐加工改造的自然美,是指留有人類實踐活動的蹤跡,能直接體現人類改造自然的本質力量的自然,人類通過實踐使自然成為人的客體,人在所創造的對象世界中關照自己,如沙漠變綠洲,滄海變桑田;再如人類運用智慧和力量消除了某些自然物對人類的危害,從而使它們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
所謂未經人類改造的自然美,是指那些並未經過人類的實踐活動直接作用的自然界,與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活環境發生聯係,成為人們關照的對象的自然物,它們常常與人們某種特定的生活環境發生聯係,這時的自然成為人的生活的組成部分,不同程度地給人以審美享受,並且,就其社會性和形象性方麵講,符合美的規律,如太陽是“自然界生命的來源”,“它使我們的生活豐富活躍、和煦歡樂,沒有它,生活就會陰沉、枯萎”。一方麵,這類自然物從內容到形式都適應人的要求,符合美的規律,這是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的一個重要條件;另一方麵,它對人類無害,而且形式方麵別具一格,有獨到的審美意義,在形式、結構方麵表現出的線條、色彩、形體、節奏等形式美,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引起人的美感,因此這些自然物便成為人的審美對象。
不論是哪種形式的自然美,都具有審美教育的價值。第一,它可以陶冶性情,培養高尚的品格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由於自然美的形態萬千,因此對人的性情的陶冶也是多方麵的,人們在欣賞自然美時,可以發展人的視覺、聽覺以及對時間、空間的感覺能力和綜合感知能力。第二,它可以增長知識,啟迪智慧,激發創造力。自然界不僅是美的世界,而且還是知識的海洋,在這大千世界中包含了特點各異的萬事萬物,蘊藏著自然規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映襯,折射出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我們從中可以增長知識,甚至能激發靈感,貝多芬就是從林間一條潺潺流水的小溪那裏得到啟迪,創作了《第六交響曲》中的《溪畔小景》。“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石濤,正是在與崇山峻嶺的交遊中獲取創作構思,留下了極具個性的山水畫。第三,自然美可以加深對人生哲理的感悟。蘇軾從“月有陰晴圓缺”中領悟到“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