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理智教育,是指引導受教育者建立與完善同現實的認識關係的一種教育方式。一方麵,它通過不斷改造人們的認識能力,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來逐步增強人對客觀必然性的把握。自人類有文明的曆史以來,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人的科學文化水平就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構成一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基礎。但從另一個方麵看,人類有文明以來的曆史又不斷證明了,單純的枯燥的理性主宰狀態也造成了人主觀世界的分裂,造成了思想與情感、精神與肉體的脫節,以至破壞了人豐富完整的本質特性。馬克思對這種狀況的產生有過深刻的揭示,他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造成腦與手、生產的精神能力與體力勞動極端分離,導致“道德上的畸形化”和“智力上荒廢”的根源。恩格斯也有過類似的闡述:“在所有這些首先表現為頭腦的產物並且似乎統治著人類社會的東西麵前,由勞動的手所創造的較為簡易的產品就退到了次要的地位……迅速前進的文明完全被歸功於頭腦,歸功於腦髓的發展的活動。”這就指出了由於人的智力脫離了社會生活,脫離了肉體生存這一必需的基礎,而使自身陷入了精神的人與肉體的人相對立的狀態,甚而忘記了“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顯而易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產生的腦體勞動的極端對立,必然造成理智教育發展的畸形狀態。這種單一發展的理智教育,隻能使“頭腦”與“手”、“精神的人”與“肉體的人”、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鴻溝愈來愈深,其培養和造就的也隻能是感情與理性相對立、肉體和精神相分裂的畸形的人。
所謂倫理道德教育,是指引導受教育者建立與完善人對現實的倫理實踐關係的一種教育方式。它通過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的陶冶,培養人們堅忍不拔的頑強毅力和獻身事業的堅定信念,以不斷提高人們移風易俗、改造自然的能力。從人類發展的曆史看,人的主觀目的性在實踐中對客觀規律把握的程度,始終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然而,人類社會發展史又不斷地證明了,單純的感性主宰狀態隻能使人陷入一種文明的野蠻狀態之中。在這裏,人們把自己的意誌貪婪地強加於自然對象,使人的豐富的感性片麵發展為粗野的感受和冷漠無情的占有。這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私有製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麵,以致一個對象隻有當它為我們擁有的時候……才是我們的”,這種“囿於粗陋的實際需要的感覺隻具有有限的意義”。人的這種隻知道簡單地使用對象,而對對象本身的特性,對對象的獨立存在絲毫不感興趣的被動的感覺狀態,隻能造成其自身感性和理性、精神和肉體的分裂,造成官能享受與精神的自我節製之間在道德上的巨大衝突。同片麵發展的理智教育一樣,這也是片麵發展的倫理道德教育所必然產生的惡果。對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理智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的兩極惡性發展,馬克思作了這樣的總結:“政治經濟學史上一個真正非凡的人物約翰·貝勒斯,早在17世紀末就非常清楚地懂得,必須結束現行的教育和分工,因為這種教育和分工按照相反的方向在社會的兩極上造成一端肥胖,一端枯瘦。”片麵的理智教育使人陷入枯燥的理性主宰狀態,片麵的倫理道德教育使人陷入粗陋的感性欲求之中,這二者對立和衝突的結果是造成人的感性和理性、肉體和精神的對峙和分裂,是對人的本質全麵發展的束縛和摧殘。當然,它們的對立僅是在各自的對象範圍內的對立,單一的理性主宰在要求外在現實服從必然規律的時候,並不追求人自身感性基礎的消亡;而單一的感性欲求在讓自己的目的變成現實的過程中,也不希求人自身理性本質的泯滅。因此,它們在本質上又是可以得到統一的,即人可以在認識自己自由的同時也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他既不單純是物質的,也不單純是精神的,而是這二者的和諧統一,這種統一才是精神文明建設所追求的目標。而這個目標的實現,則是社會主義製度下的理智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通過審美教育這個中介環節得到統一並綜合發揮作用的結果,這就要求我們應進一步對審美教育的本質加以說明。在建立和完善人對現實的對象性關係的活動中,以強化認識關係為目的的理智教育是以外來知識的身份加於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屈從於客觀必然性,結果用對象的自由換來了主體的被動。而以強化倫理實踐關係為目的的倫理道德教育,則用人主體的自由換來了對象的被動,使客體變成了被主體改造和消滅的對象、為主體服務的工具,對於前者來說,片麵的理智教育造成的理性主宰狀態排斥意誌目的的內容,在一定的意義上使自己超脫於善惡範圍之外。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是人類智力發達的表征,但它導致的自然資源的破壞和汙染,則又是對單純發達的智力的報複。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這就明確地告訴了我們,隻有當高度發達的智力與造福人類的目的統一在一起的時候,人類才能邁入真正文明的境界。同時,片麵的倫理道德教育使人沉溺的意誌欲求排斥客觀規律的製約,把主體的意誌目的強加給對象,以滿足目光短淺的自發欲望對抗普遍的社會理性。因此,隻有把個人的官能享受與自我節製間的心理衝突統一在社會理性的基礎之上,才能使人的性格潛力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達到個體與社會的統一。單一的理智教育的局限,是在於它離開了倫理道德教育的製約;單一的倫理道德教育的局限,是在於它脫離了理智教育的基礎。而隻有通過它們二者的統一,才能將其各自的局限消除掉。審美教育的本質就在於通過自己的中介作用,使理智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得到協調和統一,把這二者的作用綜合起來,從而克服它們各自的局限和片麵性,使人在與現實的和諧自由的對象性關係中自由地運用客觀規律,去實現造福社會的目的。審美教育一方麵包含理智教育的內容,啟發受教育者對客觀現實作本質的揭示,使他們對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律有正確的了解和認識;另一方麵又包含倫理道德教育的內容,培養人們對意誌目的的追求,鼓舞他們去參加變革現實的偉大鬥爭。正是審美教育包括的這兩個基本方麵,才使它與理智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表現了本質的不同。審美教育把理智教育灌輸給受教育者的認識內容滲透於倫理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外部現實性的具體現象形態裏麵,融合在伴隨意誌活動的想像、情感等心理形式之中。通過個別和一般、本質和現象、偶然和必然、理想和現實的直接統一,使人在情感得到陶冶和愉悅、意誌實踐得到肯定的同時,了解到事物的本質和概念。審美教育就是這樣在由感知、理解、想像、情感等認識、心理因素自由結合在一起的綜合心理結構中,實現了理智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的協調統一,從而成為了一種既聯結著理智教育又聯結著倫理道德教育,把真與善、理智和情感意誌、主體和客體、普遍性和個別性統一在一起的具有自己質的規定性的獨特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