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在素質教育的動力結構中把握審美教育的獨特本質(11)(3 / 3)

人隻有知道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人也隻有超越自己才能客觀地感知世界,與客觀世界形成認識或審美關係,進行正常的認識或審美活動。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深刻指出早期的兒童之所以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和進行正常的審美活動,就因為主體不能超越主體自身,陷入無意識的“自我中心”。他說這種“自我中心”“是指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主體和客體混為一談,這時主體不認識他自己,而當他轉向客體時他便不能不以他自己為中心這種情況”。可見,人的審美活動不是直接的,客觀對象要成為審美對象,必須受審美主體的製約(客觀世界事物的本質隻有與審美主體的本質力量相互對應才能構成現實的審美關係)。在這裏,審美主體要對應審美對象,必須首先以自身為對象,對自身進行反映,然後才能把客觀對象作為審美對象進行反映。也就是說,人對客觀審美對象的反映必須以對審美主體自身的反映為中介,沒有審美主體對自身的反映,主體和客體就構不成審美關係,也就沒有美的產生。外部世界所存在著的各色各樣的事物,雖然客觀地存在那裏,有的之所以美,有的之所以不美,就在於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相互對應的本質能不能形成同性交叉和異性交叉的關係。沒有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雙重反映關係,沒有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雙重的主動性和受動性,就無法揭示美和審美的本質。

審美主體以自身為對象,主要表現了主體的能動性,但同時也表現出主體的受動性,自身受自身的製約。這種受動性來自兩個方麵:一是來自審美主體“本身的自然力”(馬克思語);二是來自審美心理結構。

前者是自然的,後者是社會的。人們一般講審美,主要講心理結構,較少談生理結構係統,這是不全麵的。正如恩格斯在批判對唯物主義持有偏見的庸人時所指出的:“人是什麼,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人的生理結構係統是心理結構係統賴以存在和活動的自然基礎和生化載體,而心理結構係統是在生理結構係統與外界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並逐漸達到相對定型化的。這兩個係統在人的現實活動中是相互滲透和疊合的。心理結構係統發出的指令,如語言、表情、意誌、行為等,必須經過生理結構係統的傳輸、調控和能量釋放才能得以實現。人的活動要受本身自然力的控製,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機製的製約,人不能超越他們所能承受的力量的限度去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但由於人們又通過不斷的社會實踐活動對自身的無機自然進行改造,使人的感性自然中滲透著理性,個體心理中積澱著社會曆史內容。人類就是在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漫長曆史過程中,創造了人豐富的本質內涵、人的文化心理結構。文化心理結構是審美的基礎,曆史上形成的不同的審美形態,就源於不同的文化心理結構。文化心理結構作為一種曆史成果,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不可超越性,它製約著人們采取某種特定的方式進行審美和其他創造能力的發揮。人類從創造石頭工具到製造航天飛機,這不但體現出不同的曆史時代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同時也體現出古代人和現代人文化心理結構的不同、審美對象和審美情緒的不同。因此,文化心理結構是主體自身的受動性,它與人的生理結構相結合共同製約著人的審美活動。受動性是人的主體能動性活動的製約性,它阻礙著人的能動性的發揮,但從隻有受動性才有人的能動性方麵來說,這種阻礙又是一種促進,它構成人的能動性發揮的前提和條件,人類就是在這阻礙和促進的矛盾中創造著自己的曆史,進行著自己的審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