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在素質教育的動力結構中把握審美教育的獨特本質(11)(2 / 3)

美和審美的本性是自由。審美的自由本性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就表現在人的能動性和受動性上麵。受動性和主動性是審美自由本性的規定性,不論離開主動性還是受動性都難以揭示審美的自由本性,美和審美都不屬於哲學本體論的問題,而是主客體的關係問題,在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之外就沒有美和審美。主客體是人自身活動的兩個方麵,客體實際上是作為主體的人把自身的活動變成自己的意識的對象,這是人不同於動物的最大特性。“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統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誌和意識對象。人把自身的活動變成自己意識的對象。”人把自身的活動變成自己意識的對象,這是人的能動性的表現,也是人的自由特性的獲得。同時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說,人不但把自己的活動轉化為自己的對象,能夠對自己的活動實行自由的自我調節,同時還能通過自己的活動去體驗和理解自己與客體的關係,使主客體的本質力量發生交叉對應的聯係,形成現實的審美關係,這就更深刻地表現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由性。所以審美作為人的一種自由活動,它首先通過人的能動性表現出來,或者說能動性是審美自由本性的形式。

不但主動性是審美的自由本性,同時受動性也是審美的自由本性,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審美自由本性的深層結構。對此可以從兩個不同角度來考察。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所講的受動性包括相互聯係的兩個方麵,一是指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一是指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正如前麵講的,馬克思所說的人是感性存在物是指“感性活動”。人的感性活動是化必然為自由的過程,人隻有掌握和運用客觀規律才能進行創造性的自由活動。就審美活動而言,我們雖然認為客體自然不就是美,美隻能產生於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係之中,但承認客體自然是形成美的一個方麵,審美離不開客觀對象(自然、社會)。既然美在主客體之間的對象性關係之中,審美就是對主客體形成的審美關係的反映,這就決定了審美主體的能動性是源於多層的受動性之中,而主要是源於客體自然,客體的受動性在這裏構成了主體能動性的必要環節。就審美主體的自身結構來說,審美主體是靈與肉、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它必須從對象世界中不斷吸取物質和精神的食糧來充實、豐富和提高自己,隻有這樣它才能獲得應有的審美的條件和能力,才能與客體構成審美關係。從這種意義上說,主體的能動性的獲得同樣根源於受動性。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說受動“是一種自我享受”。

馬克思說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對象性也是人的受動性。對象性之所以是人的受動性,是因為對象化的積澱,主體的自由本性必須靠與它相對應的對象來表現和確證。我們不能說審美對象的本質也就是審美主體的本質,但主體自身不能表現自身,審美主體的本質隻有在對象性的客體中表現出來,從而獲得現實的肯定;但對象對主體來說畢竟是外在的,主體對對象的關係也就表現出自身是受動的。於是在審美中就出現了兩種互為條件的現象:審美的主動性隻有存在於受動的形式之中,它才是現實的主動性;而審美受動性之獲得則必須依賴於主動性。沒有審美的主動性也就沒有審美的受動性,審美就是在主體和客體、主動和受動的交互作用中實現的。

(二)審美是雙重化的受動性和主動性

審美不但要同外部對象發生關係,同時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也要同主體自身發生關係。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的關係既是主動的又是受動的,這已經作了說明。但審美主體自身的關係,是否也是主動性和受動性的統一呢?我們認為亦如此。人在審美活動中不但同外界客體構成對象性關係,對主體自身也必須實現兩重化,就是說既要把自己當做主體,又把自己當做客體,即自身以自身為對象。費爾巴哈說:“感覺的對象……不隻是事物,而且還有‘自我’……人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感覺對象乃是人本身。”審美主體以自身為對象,既表現出主體的能動性,又表現出主體的受動性。作為主體的活動它是積極的、能動的,作為客體的對象它又是受動的、受自身製約的。人以自身為對象表明了自己了解自己,自己認識自己,具有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就是以自身為對象的意識),這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也是人進行審美活動的前提。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說:“心靈陷入徹底盲目”的人,“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人”。人把自己分為主體和客體,是人的智慧的真正開端,即所謂人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