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在素質教育的動力結構中把握審美教育的獨特本質(11)(1 / 3)

那麼,受動性和主動性如何體現在人的審美活動中呢?長期以來美學界有一種較普遍的說法,即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或自然的人化。周來祥先生則對這種觀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自然的人化隻是審美與其他各種關係共同的自由本質,探討美和審美的特性,還必須以此為出發點,進一步進行更為具體、更為深入的研究,必須從人與自然的特殊的審美關係規定性中去探求。”我們認為,“審美關係”說較準確地把握了我國美學界長期所忽視的關於審美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受動性的關係問題。因此,我們說美隻能在對象化(主體客體化)和對象的人化(客體主體化)之間,即在審美主體、審美客體相互對應所形成的現實審美關係之中。隻有在這種現實的審美關係中,對象才對主體呈現為美,主體才對對象呈現為美感。美是從客體角度揭示對象同主體的關係,美感是從主體的角度揭示主體同對象的關係,二者是一種相互反映的關係,是一種反饋係統。而這種主客體相互反映的關係,也就是主動性和受動性辯證統一的關係。審美主體反映審美客體,說明主體受動於客體,主體反映了客體,主體便從受動性走向主動性;客體也要反映主體,說明主體也要走向客體,主動性走向受動性,審美就是在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這種交互作用,受動變主動、主動變受動的交叉統一中實現的。

但這隻是對審美的靜態分析,如果作進一步的動態分析,也就是對現實的審美關係作形成史的考察,就會更加清楚地看到審美是受動性和主動性辯證統一的特點。主客體結成的現實審美關係是曆史的成果,是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長期交叉滲透和相互轉化的結果。對象的人化是一個過程,它具體表現為通過主體的感性活動使對象的內在規定性變成主體內在本質的規定性,也就是對象的客觀規律性變為主體的理性認識,對象善的特性變為主體意誌目的,使對象靜止的特性(受動性)變為主體能動的特性。就是人的這種客體主體化活動說明了對象性活動在主體方麵引起的變化,和在這種變化中對象的本質及其內在規定性如何轉化為主體的本質力量,受動性轉化為主動性,使主體真正具備了從事能動活動的素質和條件,並成為現實的認識主體、實踐主體和審美主體。也就是說人的主動性恰恰來自受動性,人的對象化恰恰來自對象的人化。審美主體所具有的本質力量是從受動的對象的人化活動轉化來的,對象的人化是人的對象化的內在規定性。但人的任何感性活動都既是主體的客體化又是客體的主體化,而且對象的人化總是不斷地轉化為主體的對象化。所謂主體活動的對象化就是主體本質力量的客觀化、物態化,也就是主體本質力量凝聚和體現在作為主體活動產品的對象身上。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的本質力量凝聚和體現在審美對象的身上,審美對象變為物化主體本質力量的相對靜止的形式,其實質是客體被賦予了主體的特性,自然物被賦予了社會本質的特性,即在這裏審美主體客觀化了,客體也主體化了,受動性變成了主動性,主動性變成了受動性,審美真正達到了受動性的主動性和主動性的受動性的統一。

人的活動具有受動性和主動性的雙重性質,是近代哲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費爾巴哈就明白地指出:“作為活動主體的人,不僅是某種能動的東西,而且也是受動的東西。”客體不隻是受動的,同時也是主動的,“所以在同一程度上所謂客體就是客體—主體,正如所謂主體實質上是不可分割的主體—客體一樣”。在另一地方他說得更清楚:“人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人化自然本質,反過來———因為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也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來對象化、外化他自己的本質。”這就說明了“人化自然本質”和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麵,前者是就主體受動於自然對象而言,主體在對象的人化自然中獲得了自己的本質;後者就主體能動於自然對象而言,主體本性物態化了,主體在對象化中獲得了外在存在的形式。作為人本主義者的費爾巴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人的能動性,但由於他僅僅把人看做“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因而把人的能動性同客體的能動性等量齊觀。馬克思則不隻是把人看做“感性對象”,主要是看做“感性活動”,肯定人的能動性與對象的能動性有質的不同,指出人隻有作為自己本身產物和結果的時候,才能成為曆史的前提。作為主體的人首先是自然的、感性的存在物,人的本質並不像黑格爾所歸結的那樣僅是一種主觀精神,也不僅僅是取得自身需要的物品,才能獲得自身的肯定。人在改造無機自然的過程中,也改造著主體自身的自然,人正是在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活動中,受動性變成了主動性。但這僅僅是就人的活動的動態方麵而言的,人的活動還有另一方麵,即前麵所說的要從動態走向靜態,動態的內容需要表現於靜態的形式中,主動性要以受動性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借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過程消失在產品中。……勞動物化了,而對象被加工了,在勞動者方麵曾經以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東西,現在在產品方麵作為靜的屬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現出來。”可見,在感性物質實踐活動中,人既把自己當做主體,又當做客體。在活動中他是主體,是能動的;在存在形式中又表現為客體,是受動的。人就是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了自己客觀存在的形式,主動性變成了受動性,所以,“對人的現實性的占有,它(人的器官———引者)同對象的關係是人的現實性的實現,是人的能動和人的受動”。能動性之實現在於受動性,受動性之獲得在於能動性,人在活動本質上是受動性的能動性和能動性的受動性的統一,而審美活動的受動性和主動性就是人類一般活動所具備的受動性和主動性的特殊表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