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在素質教育的動力結構中把握審美教育的獨特本質(10)(3 / 3)

真與善統一的美是客觀的,它的主觀反映形式是理智與意誌統一的審美意識、審美情感。理智反映客觀真理,意誌追求理想的善,審美情感則把握真與善統一的美。作為審美關係的主體方麵的審美情感,具有作為其組成部分的理智和意誌單一所不具有的屬性,是既不同於理智也不同於意誌,同時又不同於一般情感的一種綜合的全新的心理結構、心理功能。康德曾把審美判斷作為溝通因果必然性的純粹理性和主體自由性的實踐理性的橋梁,以此來把握它的本質特性。馬克思對審美意識的本質也有過精辟的闡述,“人在對象世界中得到肯定,不僅憑思維,而且要憑切感覺”,“不僅五種感官,而且還有所謂精神的感官,例如意誌和愛情之類都是如此”。這裏所講的既不是單純的理智,也不是單一的意誌,而是“一切感覺”,這正是審美意識這種特殊的心理結構所具有的綜合整體性。黑格爾對這個問題的見解也很值得思考,他認為美不是知性認識和意誌實踐的對象,但卻離不開知性認識和意誌實踐,是這二者內容的融會。他說,“從美對主體心靈的關係上來看,美既不是困在有限裏的不自由的知解力的對象,也不是有限意誌的對象”,“如果把對象作為美的對象來看待,就要把上述兩種觀點統一起來,就要把主體和對象兩方麵的片麵性取消掉”。上麵的論述都說明了正是真與善統一的美所具有的特性,決定了它必然成為與之對應的理智與意誌統一的審美情感的對象;也正是理智和意誌統一的審美情感這一特殊的人的本質力量,決定了它隻能在真與善統一的美這個對象上得到肯定和證實。這就是它們之間所以形成特定的審美關係的必然性。審美關係作為人對現實的對象性關係體係中的中介結構,決定了審美意識在人類主觀世界這個意識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審美意識是一種既包含科學意識的內容又不是科學意識、既包含倫理意識的內容又不是倫理意識,而是介於這兩者之間,滲透著這兩者內容的一個具有獨特本質的意識領域,這就是審美之所以不能為科學和倫理實踐所取代的根本原因,是其在人類社會中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根據。而從另一個方麵看,人的主觀世界又是一個完整的意識體係,正是科學意識、倫理意識和審美意識相互滲透、缺一不可地統一在一起,才構成了人全麵完整的主觀世界,形成了人正常有機的心理功能。人的科學意識是客觀的,它隻是為了掌握客觀必然規律,因此它偏重於主體服從客體;人的倫理意識是主觀的,它隻是為了滿足主體的意欲和目的,所以它要求客體為主體服務。這樣一來,這二者間必然要形成一種主觀和客觀的對立關係,這種對立是感性與理性、受動與能動、特殊與普遍的對立,是意識體係的分裂。而審美意識正是作為溝通科學意識和倫理意識的橋梁而存在的,它消除了理智與意誌間的對立,並使它們結合在一個新的統一體中。這個統一體不是對立雙方的混合,而是雙方不留任何分裂痕跡地融會在一起的第三種狀態。在這種狀態裏,片麵的感性被引導到理性,單純的理性為感性所滲透,被動和主動、有限和無限、主體目的性與客觀必然性錯綜交替而渾然一體。人們既獲得了不讓客觀必然性盲目起作用的認識自由,又獲得了對必然規律自由駕馭的意誌自由,從而實現了自由地運用客觀規律去實現社會目的的美的自由。美的自由是認識自由與意誌自由的統一,是認識關係、倫理實踐關係通過審美關係而形成的相互滲透和交融,是人完整的主觀世界形成的標誌。

三、受動性與主動性的統一是審美的本質特性

人的活動既是主動的又是受動的,但有的活動偏重於受動性,有的活動偏重於主動性,前者如認識活動,後者如價值活動。審美卻把受動性和主動性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形成了受動性和主動性的和諧自由的關係。

(一)受動性和主動性是審美的本質特性

人的活動是一種自由的活動,自由是人的本性,這一般都為人們所承認。但在講自由是人的本性的時候,人們大都指的是人的主動性,而往往把受動性排除在外,殊不知受動性也是人的自由本性的規定性,它構成了人的自由本性的深層結構和必要環節。審美活動是人的基本活動之一,它是認識活動和價值活動的統一,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它更充分地體現了人的活動的自由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