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與現實的對象性關係體係的中介結構
人的主觀世界是一個複雜的意識體係,這個體係的構成是由人對現實的對象性關係體係決定的。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對人和現實間形成的種種對象性關係作了奠基式的論述:“人對世界的各種人性的關係……都是在它們的對對象關係或它們對待對象的關係上去占有或掌管那對象,去占有或掌管人的現實界。它們對待對象的關係就是人的現實界的活動,因此,人的本質定性和活動有多麼複雜,它們對待對象的關係也就有多麼複雜。”根據“對待對象的關係就是人的現實界的活動”這一基本原則,馬克思對如何劃分對象世界與主體世界之間所形成的各種對象性關係作了具體的論述。他說:“對象怎樣變成人的對象就要取決於對象的性質和與對象性質相適應的(人的)本質力量的性質;因為正是根據這二者之間的關係的具體(特定)性質才可以作出特殊的具體的肯定方式。一個對象對眼睛不同於耳朵,眼睛的對象不同於耳朵的對象,每種本質力量的特殊性正是它的特殊本質,所以也就是它的特殊方式的對象化,特殊方式的對象性的實在的和有生命的存在。”這裏的“對象怎樣變成人的對象”指的是對象如何與人結成一種對象性關係,而要達到這一點則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對象的性質”,一個是“與對象性質相適應的(人的)本質力量的性質”,二者缺一不可。就是說,人的本質力量隻有當它對象化為自然時,才能確證這種本質力量的現實性,而客觀現實也隻有成為肯定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存在時,才是被確證了的人的對象。對象對於主體和主體對於對象,都是它們各自特殊性質的互相肯定和印證,人與現實間的各種獨特的對象性關係,都是由主客體各自的特殊性質交互決定的。
以此為基礎,馬克思具體劃分了人對現實的三種基本的對象性關係:“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被思維的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於對世界的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馬克思在這裏界定了“理論的”和“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這兩種掌握世界的方式,也即人對現實的兩種基本的對象性關係。這二者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是人們掌握世界的一切方式的基礎,同時也是人們掌握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這即是人對現實的倫理實踐關係。在它的另一端就是抽象的、理論思維的方式,即人對現實的認識關係。在倫理實踐關係和認識關係之間,就是“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掌握方式,即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宗教雖離藝術較近,卻與其有本質的不同,它是對現實的一種顛倒,非自由的關係)。正是由於人對現實形成了既相互聯係又相互區別的三種基本的對象性關係,才使得整個人類社會構成了一個對象方麵的真、善、美與主體方麵的科學意識、倫理意識和審美意識相對應的關係體係。
審美關係的客體方麵,是真與善統一的美。馬克思科學地揭示了“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是美產生的基礎,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也“產生了美”。馬克思指出,人類“懂得按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就深刻揭示了人類的生產勞動是把客觀規律性和人的目的性辯證、生動地體現在自己的存在過程中,美的規律也就是客觀必然性和人的目的性和諧統一的規律,是人與現實間和諧自由的對象性關係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