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在素質教育的動力結構中把握審美教育的獨特本質(9)(3 / 3)

綜上所述,一個理想的文化心理結構應該是直覺思維與理性思維的有機結合,日本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就極力推崇古希臘時的科學,因為在那時,“不但直覺和抽象是完全和諧地處於相互平衡中的,而且也不存在科學遠離哲學、文學和藝術的那種事情。所以這些文化活動都是和人心很靠近的。一個人可以像欣賞幾何學那樣欣賞詩”。

他認為,雖然說人類的抽象能力對於創立像物理學這樣一種嚴密科學是有決定意義的,但問題的另一方麵卻是,抽象由於其自身的性質而不可能單獨發揮作用,人們必須從更加豐富的事物中抽象出某些東西。

從人類思維發展的曆史角度看,直覺與理性兩種思維能力的發展相輔相成、互為前提、共同提高。當直覺發生時,實際上就是突破“意識閥”(consciousthreshold),而意識閥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著時間而變遷的,人類的理性知識增加,意識閥限上的觀念可以轉入閥限下而成為無意識。所謂的“意識閥”,是近代德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赫爾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提出的。他以為一個觀念若要由一個完全被抑製的狀態進入一個現實觀念的狀態,便須跨過一道界線,這界線便是“意識閥”。一方麵,直覺在促進理性思維上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麵,理性思維水平的提高對直覺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同樣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任何富有成果的科學思維中,直覺和抽象理性思維總是交相作用的,不但某種本質性的東西必須從我們豐富的卻又是有些模糊的直覺圖像中抽象出來,而且更為明顯的是,作為人類抽象理性思維能力成果而建立起來的某一概念,也常常伴隨時間的推移而成為我們直覺圖像的一個組成部分,並從這種新建立起來的直覺中繼續進行下一階段的抽象理性思維。當代理論物理學家湯川秀樹通過對物理學的發展曆史的考察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自20世紀以來,科學發展過程中抽象化的傾向變得越來越明顯,當抽象的數學概念與邏輯一致,而且由此得出的結論又被實驗結果所驗證時,即使與我們日常的直觀世界圖像相矛盾,物理學家也不得不接受它們。當然,科學抽象化的發展特征並不排斥直覺思維的存在,相反,如果科學的發展僅僅依靠抽象的理性思維是難以實現的,科學思維總是以直覺能力的存在為其前提的,是兩者平衡與協作的結晶。科學的發展,又能提高人的直覺思維能力,因為科學的發展能夠擴展人的直覺範圍、提高人的直覺水平,以前全然不知道或者認為根本不可能的事物與現象伴隨著科學的發展逐漸成為可能,甚至成為眾所周知的、天經地義的公理。例如,按照我們的直覺,空間與時間是兩個完全彼此不同的和相互獨立的概念,因此,就比較容易地接受牛頓的絕對空間、絕對時間和絕對運動的概念,但要想接受愛因斯坦的關於空間、時間和運動的相對性理論,則必須通過放棄直到20世紀初期人們還在依靠著的直覺才能成為可能。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以前看來似乎是抽象的東西對於許多人來講已經逐步變成某種具體的東西了,而且,一種新的直覺也由此開始建立、形成。所以,對於現在的一名物理學家來說,直覺地把握四維時空世界幾乎就如同過去那些物理學家把握牛頓的空間和時間概念一樣了。作為抽象科學發展產物的新的直覺,又成為下一階段進一步抽象的新的起點。再如,物理學家們當初為光的二象性———光的波粒二象性而苦苦思索,按照以往的直覺思維,波是某種在空間中連續擴展開來的東西,而顆粒則是占據著有限小區的某種東西,以此判斷,光或者是波或者是粒子,但不能同時既是波又是顆粒,這時,人們又發現作為物質組分的電子也具有這種二象性,這使人們的思索進一步加深。這個兩難問題的解決,與量子力學的建立,也與我們再一次拋棄舊直覺密不可分。相對論的數學表示,起初看起來似乎是相當抽象的,但是新的時空世界的直覺圖形最終逐步在物理學家的頭腦中確定下來。正是由於新的直覺的確立,抽象的科學研究才得以進一步向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抽象理性思維與直覺思維兩者之間就是這樣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相應地向前發展,從而推動人的思維水平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