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文藝主體是如何把自身當成對象,並形成自身這種內向關係結構的呢?這就要對文藝活動的內在運行機製做具體的考察。文藝活動的內在運行機製,具體表現為主體自身的分化運動,即如前所述的主體自身把自己分為自身主體和自身客體的二重化過程。這種主體的分化或二重化,是外向關係中的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在內向關係中的特殊表現形式,歸根結底是由外向關係所決定的。如前所述,外向關係中的客體主體化,是主體的感性活動把作為審美對象的客觀規律性變為主體的理智認識,對象善的本性變為主體的意誌目的,這構成了審美意識理智與意誌相統一的本質內容。因此,人的審美意識本質上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結果,它永遠離不開對理性和意誌目的的追求。正是審美意識的這種本質特點,決定了審美主體的自身分化運動形態,即主體自身二重化的運動形態。這種形態,從主體自身內在的主客體關係看,主體既是主體也是客體,即主體自身分化成作為能動主體的自身主體和作為被動或受動主體的自身客體這兩個方麵。這裏的自身主體受製於自身客體,要從受動性走向主動性;這裏的自身客體作用於自身主體,要從主動性走向受動性,這樣就形成了主體內在的主體與客體、受動性和主動性和諧統一的關係結構。這是對主體自身的分化形態所做的靜態分析。如果進一步對文藝主體的審美活動過程加以考察,就會看到主體的這一分化過程,也是自身主體與自身客體、主動性與受動性的辯證統一,是主體自身關係結構的具體展開。不過,這時的自身主體和自身客體都是作為統一的主體自身活動的主體而出現的,隻是各自承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在文藝活動內在運行過程中的文藝主體,是雙重自我甚至是“多個自我”的協調統一,或者可以說是一個“一心二用”的主體,這時的主體一方麵在不自覺地感受、不自覺地想像,而一方麵又知道自己在感受、在想像。作為不自覺的想像者,麵對外部審美對象他發揮著縱情造型的情感想像功能;而作為一個知道自己在想像的主體,他通過對自身心理活動的協調,清醒地監控著自身想像活動的軌跡。文藝主體同時扮演著的這種雙重角色,使他的活動內在地分為無意識的忘我活動和有意識的自覺活動這兩個方麵。前者表現為無目的的、幾乎自身失控的狀態,作者的想像自由馳騁,情感的抒發充沛自然,常常能創造出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和意境。這時的主體,似乎是一個自由的、忘我的主體。這個主體,就是主體自身結構中作為自我主體的那個主體,在主體自身分化的文藝活動過程中,可以把它稱作表現主體。我們說主體這時所處的狀態,隻是一種似乎“忘我”、幾乎“失控”的狀態,並非真的忘我和失控,而是始終被另一個清醒的我在暗中調節控製著,這時的主體,在文藝活動中同時做著兩件事:想像並知道他在想像。這個知道自己在想像、感知和情感體驗的主體,就是主體自身結構中作為自我客體的那個主體,在具體的文藝活動過程中,可以把它稱作理性主體。理性主體不但賦予表現主體一種自由的本性,使它可以縱情忘我地想像,同時又要使這種想像向主體自身回歸,使主體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這種製約作用,雖然是通過對自身心理結構整體調節來實現的,但卻始終以清醒的理智為基礎和主導,這便使理性主體對表現主體的表現始終有體察入微的了解和把握。我們說理性在創作中具有對那深刻的神秘意義充滿著戰栗的預感的能力,講的就是理性主體的這種作用。表現主體正是在理性主體的調節和控製下,使情感想像趨向於符合客觀生活的邏輯和人類主體的情感邏輯,創造出具象化的藝術意象並組合成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文藝主體就是這樣地既是一個無意識的自我,又是一個有意識的自我,這二者的協調活動,即是錢學森所說的“多個自我”的協調活動。文藝正是在這雙重主體的交感效應中,獲得了自己的本質規定,並以其有意識與無意識、有目的與無目的和諧統一的獨特本質與科學意識和倫理實踐意識區別了開來,成為了一個相對獨立的藝術意識結構和藝術意識領域。
對於人主體自身的分化與統一,現代生理科學和心理科學予以極大的關注,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這為我們科學地闡釋文藝主體自身表現主體與理性主體、無意識與有意識的分化與統一,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美國腦神經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斯佩裏和加紮尼加在關於“隔裂腦”的研究中,提出了人的大腦左、右兩個半球是兩個具有不同功能的意識區域。右腦半球主要掌管情感、想像、圖形和空間方麵的觀念,具有定形、整合的機能;左腦半球則主管語言、思維、邏輯和時間方麵的觀念,具有分析運算的機能。而左右腦兩個意識區域的不同活動方式和機製,又是通過作為“聯絡腦”的胼胝體的整合機能協調在一起的,從而形成人腦的一體化機能並完成人正常的思維活動。與這種觀點相接近的,是蘇聯心理學家魯利亞關於兩種心理活動劃分的理論。魯利亞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包括無意識和有意識這兩個方麵,主體對外來信息進行接收、加工、儲存和創造,組成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方麵,而積極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諸如理性思維、意誌目的則組成它的另一個方麵,這二者的協調統一是在人腦的基本機能聯合區內實現的。這個聯合區對這二者之間的關係進行調節,對它們各自功能的發揮統一加以規劃和控製,從而形成人正常的心理活動。由此觀之,我們對文藝主體自身分化運動的把握,是與對人主體自身分化的本質規律的把握相一致的。文藝活動,從文藝主體自身的結構看,它是發生在主體心理結構的意識和無意識這兩大心理層麵上的雙重主體的交感活動。這裏的表現主體作為情感、想像、造型的主體,主要表現為一種無意識的心理活動;而這裏的理性主體作為以社會理性對表現主體加以規範和控製的主體,則主要表現為一種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它們共同構成了作為統一整體的主體自身的活動。文藝的本質,就體現在這表現主體與理性主體之間看似神秘卻又可以理解和把握的微妙關係之中。因此可以說,文學藝術是人造自然,也是神秘的東西,同時又很好理解,因為它本產生於理智。所謂文藝雙重主體的交感活動,即指處於無意識層麵的表現主體與處於有意識層麵的理性主體相互之間的融合和滲透。這種融合和滲透,使文藝成為處於有意識與無意識、有目的與無目的之間的一個特殊意識領域,並因此而表現出既神秘又可理解的本質特性。無數的文藝活動實踐證明,進入創作情境的主體往往會出現一種被激情和想像所主宰不由自主、如醉如癡的忘我狀態,亦即人們常說的創作靈感的降臨。司空圖講“神而難知,知而難狀”,陸機講“夫不知開塞之所由”,就是對這種創作狀態的描繪。在這種狀態下的文藝主體,似乎在從事著一種非自覺的近乎無意識的活動,但卻能創作出膾炙人口的作品,這恰恰是文藝的神秘而又可理解可把握的本性之所在,是文藝雙重主體交感活動規律的體現。在文藝活動中,意識往往以直覺的形式表現出來,藝術的理智內容往往通過直覺滲透於情感想像之中。這裏的“直覺”,作為意識的無意識和無意識的意識的雙重表現形式,是與大腦兩半球相聯係的表現主體和理性主體協調活動的產物,是意識與無意識兩大心理層麵相互滲透的結果。一般所說的創作靈感的迸發,就是這種藝術直覺活動的集中體現。藝術直覺一方麵可以激活運行於無意識心理層麵的創造性想像,使它突發於意識層而得以噴湧;另一方麵又可以喚起意識層麵的感知和意誌力的警覺,以對奔湧而至的情感潮流予以調節和規範,讓它按照一定的軌道流向意識所指向的目標。正因為理性滲透於情感想像之中,意識以無意識的形式表現出來,藝術才能既給人以情緒的激發、審美的愉悅,又給人以情操的陶冶、理性的滿足。也正由於有意識的理性、邏輯的因素與無意識的非理性、非邏輯的因素的互補融合,才使得藝術雖顯得撲朔迷離或荒誕不經,但卻使人感到真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