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在素質教育的動力結構中把握審美教育的獨特本質(7)(3 / 3)

同樣,文藝創作活動中的以形象思維為主導的直覺也是與理性因素密切相關的。清代王國維提出的三境界說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揭示出直覺思維與理性因素之間的關係,他說: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作為中國近代的最後一位大學問家和我國中西比較詩學的鼻祖,王國維學貫中西,尤其深受西方哲學、美學乃至科學文化思想的熏陶,他將自己的研究視野置於文藝之外的更為廣泛的領域,在“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廣闊空間內談論由直覺思維而產生的靈感這一非凡現象,已遠遠超出文藝研究的小天地;而且,他在這裏所描繪的三境界說與前麵我們提到的直覺思維的前三個階段的情景可謂不謀而合,作為直覺思維結果的靈感獲得,是與前兩個階段的鋪墊、積累密不可分的,而前麵的兩個階段的準備工作又是在理性的指導與規範下進行的,因此,我們說,直覺思維中蘊涵著理性的因素。下麵我們依據創造性思維的四個階段的具體情況,尤其是前三個階段進行分析。

首先,直覺思維的準備階段是在高度理性的指導下進行的。要想具備創造力必須首先擁有相當的知識儲備,也就是說,一個特定的人必須經過相當的準備時間才可能在一個特定的領域內以一種特殊的形式顯示出創造力,創造者必須已經獲得各種知識和具備一定的專業訓練,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持續的研究工作後成為一個成熟的研究者時,在他的頭腦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特殊的知識體係,而這個知識體係的形成有賴於有目的的理性學習。現代認知心理學將思維和搜尋方法分作強方法和弱方法兩大類。直覺思維的準備階段就是以強方法為手段的,所謂的強方法是指習慣性循軌思維方式,即首先激活或搜尋與研究課題有密切關係的現成的專業知識、背景觀念和成功思路,將問題情景與已有的知識結構聯係起來,再根據已確定的研究方向明確研究目標,繼而著手收集有關的資料,思索有待解決的問題,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實際上,這時,問題的答案已經潛在地存在於思維者的觀念中,這個潛在準備著的觀念正是實現直覺建構的內在根據,它為直覺思維得出結論奠定堅實的基礎,因為這種理性的準備工作規定了直覺思維的方向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思維的品質,就像凱庫勒發現苯的結構的例子,凱庫勒苦思冥想的就是苯的結構問題,即便在夢中也難以忘懷,已變為潛在準備著的觀念。而且,直覺思維產生的基礎是已有的知識儲備,這些知識必須靠認知獲得。狄德羅在《論繪畫》一文中就揭示了“靈感”(直覺)產生的基礎恰恰是以往的知識:

米開朗琪羅給予羅馬聖彼得教堂的圓屋頂以可能最美的形式,幾何學家拉伊爾見了這形式而動容,為它落了一個圖樣,發現這個圖樣裏的弧線便是最有支持力的弧線。是誰啟發米開朗琪羅,叫他從無數的弧線裏挑選這一個弧線呢?日常的生活經驗而已。日常的生活經驗啟發木工頭子,正像這種經驗啟發過偉大的歐萊爾一樣,準確地設計出支撐將毀的牆垛。生活經驗教導他為風車的葉子尋找到最有力於旋轉的傾斜度;生活經驗在木工的機密計算中,幫助他求得即使科學院的幾何學家也不易找到的算法。

在這裏,已有的知識儲備使藝術家的靈感(直覺)與幾何學的精確計算統一起來,數學家的聰慧與木工頭子的勞作一致起來,而這些知識的儲備必須依靠理性學習而獲得。對於這個問題,我國古代文藝理論家也有類似的闡述,他們同樣認識到知識儲備對靈感產生的重要性,如清代袁守定就認為俄頃之間的直覺所得到的創作靈感要靠平時長期的積累,這種積累不僅包括生活素材的積累和藝術技巧的積累,還包括對客觀世界的把握和主體自身素養的陶冶,正如劉勰所講的“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財,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的情景。在這裏,劉勰不僅僅看到藝術家獨到的富有靈性的先天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他還認識到後天的教育和實踐因素的影響,這可以使藝術家激揚性靈。隻有經過後天的不懈努力才能“按部整伍,以待情會,因時順機,動不失正”,一旦“數逢其極,機入其巧,則義味騰躍而生,辭氣叢雜而至”,美妙的靈感就會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