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在素質教育的動力結構中把握審美教育的獨特本質(7)(1 / 3)

其次,我們分析一下直覺的特點。一般說來,直覺思維從表麵上看較為突出地呈現為非意識性、非邏輯性、偶然突變性和感悟性幾個特點。所謂的非意識性是指直覺的產生往往是在主體無意識的狀態下發生,關於這一點,無論是心理學研究成果還是眾多的科學家的親身體驗事實都給予了證明。現代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的思維活動具有多樣性,既可以是在完全清醒意識控製下自覺進行的理性邏輯推演,也可以是在非意識狀態下的受到外在刺激而激活已有的相同或鄰近相關的信息,從而實現飛躍式的、近乎靈感的“頓悟”。從直覺發生的一般模式中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由於外界偶然事件刺激導致的,還是基於積澱意識的思想火花,都不受人腦意識的直接控製。直覺的非邏輯性特點是指從直覺發生時的情景分析,這個過程看似缺少嚴密的邏輯思維,甚至連自身也處於迷離狀態,對於直覺的發生難以解釋清楚,思維主體自身也沒有進行縝密的分析與嚴格的邏輯推理,而是在以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由直觀地、跳躍式地或瞬間地獲得結論的方式,顯現出非邏輯的情態,但我們並不能依此就做出判斷說直覺就是非邏輯的,這點下麵將進行論述。直覺的偶然突變性特點是指直覺的產生常常是在人的精神放鬆時通過不經意方式突然跳入人的意識中,而絕不是人們可以預見得到,正如費爾巴哈所講的,“熱情和靈感是不為意誌所左右的,是不由鍾點來調節的,是不會依照預定的日子和鍾頭迸發出來的”。直覺發生的幾率很低,而且結論常常具有不確定性特征,也就是說,通過直覺獲得的結論未必都一定正確。普拉特、貝克統計材料顯示,在被調查的科學家中大約隻有7%的人相信自己的直覺通常是正確的,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自己的直覺並非可靠,經常是錯誤的時候占多數,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直覺產生錯誤的結論而否定直覺的價值,尤其是在科學進步中的重要作用,相反,雖然直覺的“見解不一定都是對的,恐怕90%是錯的,不過沒關係,隻需要10%是對的就行了”。直覺的感悟性是指當主體進行直覺思維而閃現出某種“靈感”時,仿佛是受到神靈的啟迪,來無影去無蹤,充滿迷幻色彩。從深層次上分析,直覺具有多種因素綜合性的特征。直覺思維是遵循直覺律的邏輯規律型思維,也就是說直覺的實現是在多種因素整合作用下經過瞬間的選擇和對早已潛在準備著的相關觀念直接趨向誘因而即刻完成的思維過程。這裏,要實現直覺思維有兩個條件是不能缺少的,一是從主體自身說,潛在準備著的觀念是實現直覺建構的內在根據,二是要以一定的誘因為契機,二者都是直覺產生的必備條件,如果隻有一者就不能產生直覺。當以潛在準備著的觀念為內在根據,以一定誘因為契機,在整合力作用下對已有的儲備進行選擇和組合時,就直接形成直覺思維。

自然科學研究中,在以左腦理性為主導的思維中出現的直覺,我們稱作理性直覺,這種呈現於理性思維過程中的直覺思維,往往產生思想的火花,這一思想火花的爆發可能會實現科學的跳躍式發展。那麼,什麼是理性呢?

一般說來,“理性”這個詞語具有多層含義,我們常常從兩個角度談論這一概念:一是從認識論的視角看,理性指的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二個階段,與感性階段相區別之處在於理性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質、事物整體與事物內部聯係的認識過程。當人們進行認識活動時,外部對象的信息通過人的感官感受轉化為人的感知覺或經驗(經驗是對外部對象的能動反映),然後經過符號語言思維,運用語詞改造、製作和把握對象的經驗,形成關於對象的理性知識,理性知識是具有特定意義的係列符號與被改造、製作過的經驗的對應統一,這是主體實踐把客觀規律變成為主體認識。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理性指理智,與人的認識活動、求知欲、滿足認識興趣以及對真理的渴望、追求相聯係。作為心理過程的理性與非理性是以心理過程展開“序”劃界的。理性是有協調地、按順序地展開不同係列的意識過程與相應動作的意識與行為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不同係列的意識過程各就各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其中那些有關現實事物的實證知識發揮主要作用,起著主導性的參照作用。這種在理性狀態下展開的思維,我們稱作理性思維。

自然科學發展史以豐富的事實證明理性的直覺在科學發現中具有重要意義。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在以左腦理性思維為主的過程中常常得益於直覺思維,許多偉大成果都是理性思維與直覺思維綜合發揮作用的結晶,自然科學成果是這樣,人文科學成果也是如此。一項成果的誕生所經曆的創造過程大體相似。一般說來,創造過程可以分作準備、醞釀、明朗和驗證四個階段。準備階段是為問題的解決提供有關資料信息,聚焦到問題解決的關鍵所在的階段;醞釀階段是指在問題解決前對問題的非集中關注的思考,通常並不強迫進行思考,似乎是以無意識方式處理問題的時期;明朗階段是問題解決的關鍵性階段,它是意識努力的結果,但常常表現為以直覺或頓悟的方式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問題的答案,隻不過此時的答案還需經過最後階段的驗證;因此,第四階段就是驗證階段,即通過邏輯思維來進行驗證通過直覺得到的答案是否正確的階段,這種檢驗是運用嚴密的、有組織的論證方式,尤其是在自然科學中更需要縝密的數理演算或反複實驗,之後才能確認這一結論是否正確。我們認為,這個觀點具有獨到的價值,為揭開直覺思維的“迷霧”提供了有力的方法,但其理論中對第二階段———“醞釀階段”的分析值得商榷,這一階段應該是苦苦思索卻不得其解的階段,處於“山窮水複疑無路”的窘境的狀態,同時,這為下一階段“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茅塞頓開打下了堅實的鋪墊。當然,上麵所講的創造思維的四個階段並非各自孤立運行的,而是交織於一起。如果說準備階段和驗證階段是以左腦的理性思維為主導,那麼,醞釀階段和明朗階段則與無意識相融合,此時的右腦會使思維向著有利於問題解決的直覺方麵運行。一個高明的創造者懂得如何引導直覺思維沿著有助於萌生各種思緒,將之進行描繪或圖解,以非言語的思維方式跳出言語思維的模式前進,並以言語思維的方式檢驗這些思緒的正確性,正是這種言語和非言語直覺兩種思維模式的相互轉化、相互配合、相互彌補才使創造不斷得以實現。由此可見,左腦與右腦之間的這種和諧配合關係是創造力產生的基礎,因為右腦的直覺式思維能夠使思維獲得極大的自由,否則難以產生發散性思維,創造的火花就難以迸發;另一方麵,由明朗階段產生的思想火花必須經過左腦理性思維的經驗,道理很簡單,僅靠直覺得到的感悟可能是錯誤的,因此,創造力絕對離不開左腦思維對那些貌似正確的想法的驗證,進而以理性邏輯的方式完善已有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