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在素質教育的動力結構中把握審美教育的獨特本質(5)(3 / 3)

美育促進知識向素質轉化的基本機製(上)

一、左右腦功能的優勢互補

國外學者經過研究認為,我們現在正麵臨著第三次思維革命———“右腦革命”,這是人類曆史上的又一次思維方式革命。這三次思維革命都對人類曆史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石器時代的人類,隻是本能地、直接地麵對大自然而維持自身的生存,這時的人類處於沒有文字的時代,也就是處於非言語直覺式的思維模式階段,此時發生了第一次思維革命,即“左腦革命”。這次思維革命以開始發明語言文字為標誌,並從此取代了之前的非言語直覺式的原始思維模式,雖然說那時的文字不過是一種原始的圖畫文字,但它能夠以直接喚起視覺的表象為方式為人類提供有效的交流工具,並以此為基礎逐步向更為抽象的文字符號發展。這是人類曆史的巨大飛躍,因為從體積的角度講,盡管人類的大腦早在25萬年前就已經發展到今天的大小,但是人類卻一直生活在原始的石器時代,直到這次新的思維模式的出現才擺脫了那種低等的境地,人類開始以較抽象地運用邏輯的方式進行思考。第二次思維革命是發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計算機革命”,這是人類“左腦革命”後幾千年思維模式的延伸。如果說第一次“左腦革命”對人類發展曆史的巨大推動作用表現為以最初的象形、圖畫文字喚起視覺表象而使人類沿著日益抽象化、邏輯化的思維軌跡發展,從而告別了非言語直覺式的思維方式,造就了人類社會的文明曆史;那麼,“計算機革命”一方麵給人類文明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技術飛躍,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另一方麵,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計算機隻不過是言語的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延伸,人類右腦所具有的視覺形象化的、空間化的、全方位的、情緒化的以及直覺靈活性的非言語思維功能卻是未能觸及,右腦的這一特長是左腦思維難以比擬的,因此,“計算機革命”隻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人工。在此背景下出現了“右腦革命”,其意義與價值是不言而喻的。當計算機大量取代人類從事繁雜的事務性工作時,我們應該重視那些計算機所無法替代的思維能力的開發,即發展人的直覺能力和多視角、多方位思維能力等具有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也就是開發右腦,這與傳統側重左腦的言語、邏輯的智力教育形成鮮明的差別,由此被稱作“右腦革命”。我們倡導“右腦革命”絕沒有貶低左腦思維功能和作用的意思,也絕不是因為強調直覺的重要性就要回歸到“左腦革命”以前的那種純粹右腦型的原始的思維水平,相反,“右腦革命”是在前兩次思維革命的基礎之上的進一步發展,是在吸收前兩次思維革命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的新的綜合,這種新的綜合在科學創造及人類的飛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