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正是基於物質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的不斷相互製約、相互促進,人類才能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漸擺脫原始的、愚昧的、野蠻的自然狀態,步入更加文明的社會形態,人類的這種發展曆程就是社會化、文化化的過程,即“人化”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沒。教育活動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方式,其內容在於傳遞超生物經驗———包括在社會中生存的經驗和製造以及使用工具改造世界的經驗,其目的在於通過促進個體人的形成以促進整個人類的發展和完善,其作用不僅促進了人類生理、心理和超生物肌體的形成、發展,而且促進了社會關係的形成和發展,它以不竭的動力推動著人類曆史的發展,人類就是在永不停息的教育與受教育過程中逐漸摒棄野性的一麵,規範化為社會的、理性的人。馬克思說:“人以一種全麵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麵的本質據為己有。”在這裏,馬克思所講的人的本質的獲得就是教育的結果。
如果說一般意義上的教育是一種外在的帶有強製性灌輸痕跡的活動,那麼,審美教育則發生了由外生變量向內在變量的轉化,審美教育的內在機製決定了這一轉化。前麵談到過美育是工具性價值和未來性價值的統一,也就是康德所說的無目的的目的性,即在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作為外在的教育目的,以看似無目的的形式潛移默化地融會到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在不知不覺中將科學規律知識以及倫理道德規範準則內化為主體的素質。這個過程是不同於理智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的。理智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中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要受到外在力量與法則的牽引和製約,尤其是受教育者主體是不自由的、被動的活動,通常主體隻有當實現某種外在的目的時才會產生外在的、間接的愉悅。而審美教育中的目的與手段是直接統一的,主體內在情感的需求驅動著主體積極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因此主體的活動是自由的,並且由於主體情感得到陶冶和升華而產生了內在的、直接的愉悅,受教育的過程即是受教育主體滿足自身內在審美需求的過程,二者是一致的,從根本上講,美育的這種內化機製是基於作為教育的外在目的性與受教育者的內在需求性的高度統一,這樣,很容易將外在的教育目的轉化為受教育主體的內在需求和動力,並融化為主體的素質。
三、美育在正規文理科教學中的具體存在形態
從美育存在的具體形態看,長期以來美育一直被局限於選修性的或課外的教學活動範圍,或許有時與藝術或道德教育有一些聯係,但卻始終被排除於正規的文理科教學之外。這不能不說是造成美育被冷落的一個根本性原因。我們應該認識到,美育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於不同的文理科教學活動中。
藝術類教育形式是最直觀的美育形態,這裏就不多述了。文科教學以語文為例,理科教學以數學為代表分析一下審美教育以何種具體形態暗含於其中。
語文學科教育是一種“動之以情”的美感熏陶式教育,通過課程的講授以各種富有情感的審美中介去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健康的情感意識,實現自我美化、自我升華的人生目的。據統計,語文教材中大約70%是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其中蘊涵極為豐富的審美成分,包括語言美、意境美、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等因素,通過對這些審美對象的感知和鑒賞,引導學生以此來欣賞自然、縱觀曆史、體悟人生、了解社會,獲得豐富的各類知識,這就像孔子認為的那樣,《詩經》不僅能夠起到“興、觀、群、怨”作用,同時還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正像葉聖陶先生所指出的,文學作品可以使學生學會什麼是美,花木山川的美,城市的美,道德品質的美,等等,都可以在文學作品中得到深刻的體會。由此可見,文學具有認識作用,語文學科中的審美教育能夠借助於藝術形象作為中介手段,不僅可以擴大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客觀世界以及人類自身的認識,對其知識的增長和智力的發展都能發揮潛移默化的效應。語文學科中的審美教育還可以幫助促進智力發展和智能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美育具有提高學生智力與智能的作用,而智力的發展又可以有助於個體思維方式、思維水平的提高,進而實現自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突破性飛躍。這首先表現為,美感的培養對發展人的普通感知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為,“美感是人對自身前麵感覺的占有,它決不排斥人的豐富複雜的各種感覺,而是充分調動人的各種感覺,其中的關鍵是對人的各種感覺進行審美的提升或升華”。語文教學中的四個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聽、說、讀、寫,對美文的吟誦可以把文字符號轉化為視覺符號和聽覺符號,而寫作則可以把我們的感受、思想經過思維後再轉化為語言符號表達出來。語文教學就是這樣不斷地通過聽、說、讀、寫將我們的各種感覺、體驗與文字符號雙向轉化,在提高感知能力的過程中也相應地發展了人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維能力。想像和聯想對於創造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審美表現與創造的基礎性心理功能。想像在其本質上講是對於世界的形象化思維,是人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黑格爾稱想像是一種傑出的藝術本領,它能將人們思維的觸角帶入到現實的最深層之處,使他們發現現實的深刻傾向性和隱匿的秘密,是一種能超出直接提供出來的事物的範圍的、能超出現實事物外殼的手段,沒有想像,就不可能有審美對象在審美主體頭腦中的能動的、深刻的反映;聯想是人們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係,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關事物的心理過程。想像與聯想常常緊密結合在一起。語文教學借助於對美的事物的欣賞與創造,是以形象思維活動為主的教育,通過審美教育可以激活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因為“審美教育活動可以激發和調動大腦‘右半球’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使兩半球平衡協調地發展,擴展了形象思維的活動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語文教學中開展的想像作文練習、演講、辯論以及排練劇本等活動都能有效促進學生想像力和聯想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