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在素質教育的動力結構中把握審美教育的獨特本質(4)(3 / 3)

從教育哲學的角度看,人類自身的生產絕不僅限於“種的繁衍”和人口的數量的增減,還應包括通過教育形成完全意義上的人,並不斷提高人的素質。雖然說剛出生的嬰兒已經具備了人的生理機製並且擁有了前人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也就是說,人類特有的生理結果能夠通過生物遺傳而傳遞給下一代,作為超生物肢體的工具和人化自然也能直接提供給下一代享有,但是那些超生物經驗,如工具的運用方法、人類實踐經驗和技能、人類社會生活習俗和各種行為準則等,難以通過生物遺傳轉移給下一代,必須依靠教育,教育就是人類特有的超生物遺傳方式和交往方式,是人類自身的社會化和文明化的過程。

我們所講的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包括種族的繁衍和社會教育兩個方麵。種族的繁衍是生物學上的意義,是指人類將生理結構和各種本能通過遺傳基因遺傳給下一代,這使人類得以世代延續;但本能的、自然的人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隻有經過一定的教育,使他們具備在人類社會中獨立生存的各種能力之後,才能成為真正的社會意義上的人。這種教育至少包括以下四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運用工具的能力。也就是使人們掌握運用社會生活、生產所必需的各種工具係統,以形成“超生物肢體”(工具作為人體的延伸,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超生物肢體”),社會中的工具係統可以完整地轉移給下一代,但使用工具的經驗和技能卻無法通過生物遺傳和物質傳遞留給後代,因此,教育便承擔了造就人和生產出社會人之“超生物肢體”的使命。

第二,運用符號的能力。也就是使人們掌握人類社會所特有的各種符號係統,包括語言、文字和數學邏輯運算等符號,這是社會的人所必須具備的思維和交際工具。

第三,遵循社會規則的能力。也就是使人們了解並遵循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生存所需要的各種行為規範。馬克思將人的本質規定為社會分析的總和,是指人的存在是作為社會關係性的存在,因此,作為社會存在的人,而非生物的人,其行為不能僅靠本能和個人的需求、欲望來支配,還必須遵循人類社會長期形成的一整套風俗習慣和行為規範,引導人們遵守各種行為規範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礎文明教育。

第四,培養健康向上的情感世界。也就是使人們具備現代人豐富而和諧的情感。情感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結晶,是衡量人類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情感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獨特的方式既與人的理智相伴隨,情感作為美好行為的內化和升華又與人的倫理道德意識相依存,康德就把人的意識分作知、情、意三個方麵,情是溝通知和意的橋梁,健康、和諧、豐富的情感可以激發創造性思維和靈感,因此,培養人的全麵、完整的情感世界無論是對個體的人成長還是對於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都具有雙重意義,而審美教育對培養和諧的情感具有獨特的作用,它可以將人的認識情感與道德倫理情感和諧地統一起來。

個體的人進入社會後,人類的再生產並未停止,此階段人類自身的再生產表現為人類不斷向更高的文明層次發展。從人類自身主體的角度講,為了適應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要求,人們必須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能,發展完善自身各方麵的素質和能力,而知識的更新和各種能力的提高都依賴於教育;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講,正是教育將人們在改造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過程中取得的新成果、獲得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在社會成員中迅速傳播和推廣,提高了勞動者主體的素質,進而轉化為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發展自我的能力。這兩個方麵的雙向建構共同使個體的人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呈現出越來越快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