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教育信息化(5)(2 / 3)

總而言之,在人的全麵發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方麵,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它能夠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技術支持。也因此,包括教學設計、課程實施,教學管理及其評價等一係列實踐活動應該更加廣泛地考慮信息時代教學的特征,以係統、整體、聯係的理念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積極合理地引用多媒體網絡技術,促使教學內容向課本外延伸,教學評價向能力轉向,課程設計向多元化發展,教學交往向網絡化轉變,教學管理向技術化轉型,從而為提高教學的效率及質量覓尋新的路途。

四、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各種類型的科學組織將科學理論和原理應用到社會的各個不同領域,既強化了科學向技術轉化的機製,又促進了科學的綜合化和協作體製的發展,同時也加深了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的認識和了解。與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和實際應用過程中高度綜合化的發展趨勢同步,包括多媒體網絡技術在內的新技術革命促使科學的內部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新技術使知識呈現出高度綜合的整體發展趨勢。如此,傳統的依據學科設置專業的教育模式受到新科技發展以及社會產業結構深刻變革的雙重挑戰。

因此,在新技術革命的條件下,高等教育應重建新的學科專業結構,便於在新的綜合基礎上實施適合時代潮流的教育。在此,所謂的重建學科專業結構,就是指既包括學科專業體係的綜合和概括,重新構建科學的學科理論體係和概念框架體係,也包括理論思維形式和科學技術知識的係統總結和統合,更包括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協調和整合。唯有如此的高等教育才能使學生適應現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複雜需要和多樣化要求,因為高等教育所培養的高級專門人才不僅僅是科學共同體的成員,更重要的還是社會共同體的成員。他必須既具有科學知識和專門技術,又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道德品質。

所以,在多媒體網絡技術背景下怎樣對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學的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以及科學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體係進行有效的重構和整合,使它們實現新的平衡和協同發展,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麵臨的重要論題。當前世界高等教育關於人才培養模式有著明顯的發展趨勢:尊重學生消費者的選擇;注重通識教育;注重學生創新能力與合作精神的培養等等。

五、運行體製與辦學模式的新思路

所謂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就是指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以一定的辦學思想為指導,在實踐中慢慢形成的規範化的結構形態和運行機製。它主要是指辦學體製、投資體製、管理體製與高等學校之間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權力結構和關係。

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獨異之處是典型的以國家為主體的中央集中製:國家或各級政府既是投資者,又是辦學者和管理者,他們在高校決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包辦不僅有礙於高等教育的發展,而且使政府也背上了沉重的負擔。顯然,單靠國家和政府提供的正規高等學校係統,根本不可能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廣泛需求,何況國家財力又如此的有限!基於這原因,世界各國紛紛嚐試設立新的高等教育機構,如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大學、成人繼續教育學院、虛擬大學等等。尤其是多媒體網絡技術支持下的網絡大學已成為新世紀的一大特色。

網絡大學的出現和迅速發展,一方麵,改變了現有的高等院校的教學和科研,另一方麵,因為它能以少於傳統高等教育的花費,為更多的人提供有效的教育,從而為緩解我國高等教育供求矛盾提供了一條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