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教育信息化(4)(3 / 3)

(三)教育發展觀的轉變

網絡技術,無疑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諸多便捷。同樣,也為我國高等教育的跨躍式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數字產品和網絡生存的普遍化使高等教育發展和競爭有了一次刷新的機會。就像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所言“以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為借鑒,跳過某些傳統工業的發展階段……直接進入以遺傳工程、激光、微型電子計算機為標誌的新時代。”

從以多媒體網絡技術為背景這個方麵來說,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差不多是處於同一起點上,這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來講絕對是一個天賜良機。所以,現代高校應把多媒體網絡作為發展的立足點,高校必須走在網絡時代的前列。“校園網建得好不好,用得好不好,教師、學生是否都上網了,不單單是現代教育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得好不好的問題,更應提高一個認識層次,把網絡看做是學校在新世紀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平台,它應是高校提升水平和層次的最重要的立足點和支撐點。”

然而,我們把多媒體網絡技術作為著眼點並非說投資多少萬元添加硬件、軟件,而後就自然表明大學已現代化了。其實按工業自動法則,人類的技術進步不會有極限的,一種技術的發展導致了其它更多技術的出現。當前我們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實現信息傳播的自動化,它的終極目的是更好地進行知識創新。從其本質上而言,現代教育技術之所以能使大學產生革命性的變化,不在於它能提高傳統教學的效率和範圍,而在於它能創造出一種新的知識探求方法和學習方法。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信息傳遞自動化的趨勢隻能是培養出更多的社會並不需要的人才。

教育乃百年大計,高等教育更是關乎國家競爭力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根本保證。可是,目前卻有一種急功近利的發展觀,一提到成績就有一長串的數字:增加了多少專業、多少學生,添加了多少校舍、設備等等,而對於教學質量如何,怎樣去提高教學質量等問題卻是支支吾吾。這是非常有害的高教發展觀,它把“本”與“末”倒置了。當然數量增長,追求規模效益是必要的,但從長遠效益來看,從國家發展來看,質量的提高更為重要。《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於1993年頒布,其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是:規模有較大發展,結構更加合理,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這幾年高等教育規模是增長了,但質量方麵卻是今不如昔了,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應用,為高教規模的發展提供更多便利,但教育質量問題更凸顯出來了。低劣質量的高等教育不僅浪費國家和個人的財力、物力,也有悖於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不管有什麼借口,也不管困難有多大,決不能以犧牲長遠利益為代價而追求短暫的高等教育浮華,必須把急功近利的教育發展觀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高教發展觀。實際上多媒體網絡技術也使這種轉變成為可能,越來越多的人現在都能自覺地從網上汲取知識,來不斷地充實自己,這就是很有說服力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