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教育信息化(4)(1 / 3)

與傳統教育的時間和空間的限製相較而言,網絡教育以其數字化、多媒體、信息量大、交互性強、覆蓋麵廣等特點,能為更多的人提供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有關專家認為,實施網絡教育是我國在教育資源短缺的條件下辦好大教育的戰略舉措。現在,清華等一批學校提出要建設“數字化校園”,北大已考慮校內學生有1/3的學分從網上獲取。據有關部門預測,在3年內,全國重點高校的近20所網絡教育學院和廣播電視大學將招收遠程學生100萬人。

然而,目前,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來說,我國的網絡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複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張曉鵬副教授告訴媒體:“傳統上,教授們自己編寫教案,對自己的教科書擁有所有權;現在,他們被邀請去幫助設計在線課程,網上大學希望與這些教授們共同擁有,甚至全部擁有這些課程的所有權。當前,知識產權的問題就變得很難處理。”另外,網絡教學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麵麵臨的問題也很多。張曉鵬認為:“目前我國計算機普及率偏低,網絡傳輸速度太慢,寬帶多媒體電信網等遠程教學信息傳輸的質量和穩定性有待提高,上網費用過於昂貴,致使教學雙向交互信息嚴重不對稱,嚴重製約了網絡教學的發展。”

基於上述問題,專家們一致認為要辦好網絡教育,有關部門要盡快研究、製定相關的網絡教育專利方麵的政策,研究和製定激勵教師投身網絡教育的政策。信息產業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向網絡教育提供高速、優質的上網服務。政府有關部門也應該製定明確的優惠和補貼政策,用於彌補網絡教育起步階段經費的短缺。

多媒體網絡技術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

一、多媒體網絡教學的發展

二、教育思想的轉變

三、教學走向

……

一、多媒體網絡教學的發展

上個世紀80年代,計算機多媒體實驗室在美國APPLE公司成立,這個實驗室主要研究計算機技術同多種信息媒體相結合,並首次推出了MACHITOSH係統機,標誌著早期多媒體技術的興起。到了20世紀90年代,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發展相當迅速,給信息傳播帶來了一場革命。現代意義上的多媒體以計算機技術作為支撐,不但具有計算機所固有的存儲記憶、高速運算、邏輯判斷、自行運行等功能,還采用了圖形窗口、交互界麵、語音識別和觸摸屏等先進方式,使計算機不僅具有了處理文本、圖形、音頻、視頻的能力,並能夠用人類習慣的方式、圖像、聲音,生動逼真地傳播和表達信息,和人類進行交流。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多媒體語音室、多媒體計算機模擬實驗室、電子圖書室、多媒體教學管理等的蓬勃發展。除此之外,網絡的出現與發展,使以因特網為主要標誌的網絡技術構成了現代技術文化的重要部分,聯係上億人的因特網將人類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數字化時代,拓展了網絡社會。在網絡社會的大背景下,網絡技術與教育更是結下不解之緣:美國在1998年公布了INTERNET計劃,宣布要使每一所學校、每一間教室、每一家庭和每一個美國公民都能享受INTERNET帶來的全新的學習環境;英國政府建議成立網上工業大學,並推出“全國學習網”,目標是到2002年使英國3.2萬所中小學全部進入因特網;我國教育部1999年推出《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將校園網的構建提到日程上來,2000年4月中國基礎教育網正式開通,同年10月國家教育部宣布全麵實施“校校通”工程,目標是在未來的5到10年內使全國90%以上的中小學能與網絡聯通,到2005年使所有大學和一千所中小學上網。

“多媒體”與“網絡”的有機結合,促成了“多媒體網絡教學”的產生。多媒體網絡技術作為信息時代的教學媒體,它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可控性、信息空間主體化和非線性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其與黑板、粉筆、掛圖等傳統媒體有質的不同。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特有的優點使其對教學的介入,既改變了教學手段,又對傳統的教學、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地衝擊了機器工業時代“大批量生產”形式的教學。現在這一技術正朝著交互性、非線性化、智能化和全球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