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遠程教育發展研究(7)(1 / 2)

在這裏,我們所說的學習資源是指“幫助學生學習的各種媒體資源(即軟資源)”,它包含一定的知識信息,再現了教師教學的設計思想,綜合了一定的教學方法、模式和教學理念,具有較廣泛的適應性。學習資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橋梁與紐帶,代表教師來完成教學任務。一般來講,學習資源可以劃分為課件庫、教學案例庫、素材庫、試題庫及網站學術、教研專題信息等。

當前,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建設工作也是社會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各類包裝豪華的課件、各種學習性網站等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但是其中有些學習資源往往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設計不科學,所以究竟能否發揮作用,能夠發揮多大作用,實在令人懷疑和擔憂。

以正在“走紅”的課件為例,客觀的講,有一些課件確實對教學起到了相當的促進作用,增強了學習效果,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完全是文字圖片的堆積和知識技能的拚湊,換句話說是書本搬家。同時,由於設計開發人員缺少嚴謹科學的市場調查研究,造成許多重複建設,導致資源浪費,網絡阻塞,甚至使課件成為“網絡垃圾”。針對這種狀況,有部分學者進行反思,提出了“積件(包件)”的概念,對此,學術界有較多的闡釋,不再贅述;在此,我們主要介紹一下另一種逆向的思維,即“點件”思想。所謂點件,就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重點或難點),以一定的理論作為指導,製作而成的微型課件,一般長度為四五分鍾左右,從而減少或消除了像有些課件那樣拖遝冗長地進行滿堂“電”灌,可以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開發過程,點件比課件具有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選題精準(重點、難點或某些知識點),能夠抓住學生的疑點和興趣點,同時設計要有創意和較強的針對性。點件並非信息的展示,也並非每節課都要使用,它是“晶核”,以其為核心,按照對象的不同,可以自由組織成課件。

總之一句話,一個課件若沒有富有創意的精彩的點件,則是平庸的;一個積件若沒有包含珍珠般的點件,就是一個大眾化的倉庫,毫無新意,最終也會淪為“網絡的垃圾”。

六、關於差異——效果及“溝”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數字化生存時代的到來,“數字鴻溝”這一說法普遍為人們接受。任何領域都不能忽視效果和差異的研究,教育技術領域亦是如此。對於數字鴻溝的問題,就目前情形看,這方麵的研究工作還相對欠缺。

對於一節課或者一個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要綜合運用多方麵的標準,而不能單看有沒有使用多媒體,使用了什麼教育技術。對此,我們應注意以下幾方麵:

第一,要明確以什麼指標來檢測效果,是看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是看其認知結構、態度行為的變化和個性發展程度。

第二,要知道站在什麼立足點上審視效果,是用傳統教育價值觀,還是用現代大教育觀。一門課程,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接收,或者師生間存在互動交流的問題,就不能算是一門成功的課程;教學一定要留有空間,學生自己可通過與教師的交流,課後自學,查閱資料,這才更有助於學生各方麵能力的培養。

第三,檢測效果的最大法則就是經濟,表現在:一方麵用最少的時間傳遞最大的信息量;另一方麵用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此外,效果模式的選擇也應被納入我們研究的範圍和視野。

教育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最優化的同時,也擴大了各方麵的差異性,尤其是信息時代下的網絡技術,更是加劇了數字鴻溝,麵對信息技術的強烈衝擊波,國家、地區、種族以及學習者個體間的鴻溝正持續加大,“馬太效應”愈演愈烈,“信息富有者”如魚得水,越來越富有;“信息貧困者”茫然不知所措,愈加貧困。因此,教育技術學界的專家學者對此應作冷靜思考,並勇於擔負起縮小數字鴻溝的神聖使命。

七、關於隊伍建設

教育大計,人才為本。因此,隊伍建設是教育技術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但在過去,人們習慣於把自己定位成為培訓專家,熱衷於對其他的學科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的技能培訓,卻忽視了自身隊伍建設。現在我們應該是立足於現實的狀況,找準定位,認真提高自身素質。

眾所周知,目前,教育技術人員不但是技術操作型人才,還要成為課程設計和教學問題診斷專家。因此,對於教育技術人員的在職培訓,要精心設計,認真對待。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培訓模式之一是“反思論”範式,強調教師的成長應該培植起“反思”的意識,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反複的自我調整、自我建構,從而獲得持續不斷的專業成長。對於教育技術教師的培訓,我們不妨借鑒這一範式,並根據教育技術的學科特點,創建有特色的培訓模式。

關於培訓內容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教育技術基本知識,包括教育技術學、教育傳播學及係統論、媒體理論與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及其教育應用、教學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