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是否熱情、認真、主動、有專業能力等。
——設備。是否先進、齊全、能滿足功能需要等。
——文獻。包括網上文獻。是否符合本館的性質和目標、數量多、質量高、有特色以及網上文獻利用能力等。
這可以分為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五個等級。
(二)文獻的情報量和情報價值
圖書館在社會中的作用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是否掌握一定數量和一定價值的圖書情報。圖書館的首要任務,就是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根據自己的方針任務,以最快的速度,通過多種途徑搜集國內外的文獻資料並傳播於社會。豐富而有價值的文獻資料是圖書館工作的物質基礎。情報價值是由情報準確程度、新穎程度和實用程度確定的。有價值的圖書情報量愈大,對社會的貢獻就愈大,從而也就證明圖書館工作效益好。因此,情報量和情報價值是評價圖書館工作的一個重要標準。
這也是個難以確定的量和值,隻好用感知來確定,可以分為很高、高、中等、低、很低五個等級。
(三)吸引讀者率
包括到本館利用圖書館資源的讀者和利用本館網上資源的讀者。吸引讀者率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圖書館實際服務讀者的人數與應該服務的人數之比。這可以定量分析的,可以分一定的等級。
(四)文獻利用率
①流通率。
②主動性。
③速度。提高效率,節約讀者時間。
(五)情報效果
圖書情報作為一種資源,必須通過開發和利用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也才能顯現出它的效果。提高情報效果,是圖書館工作的中心環節。所謂情報效果,應當包括三項內容:(1)情報在經濟交流和技術引進中所起的作用;(2)情報在生產和技術革新中的作用;(3)情報活化為生產力後的經濟效益。評價圖書館工作的優劣,就是看它所提供的圖書情報在上述三個方麵所起的作用的大小。
所謂經濟效益,是指生產中花費的勞動和生產資料同取得的社會產品的比較。在生產中,如果能用少量的勞動和生產資料而取得較多的產品,經濟效益就大,反之經濟效益就小。圖書館工作本身一般不直接產生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是科技人員直接創造的,但圖書館工作效果卻滲透在科技成果之中,兩者不能截然分開。因此,圖書館工作的經濟效益就反映在科技成果之中,沒有科技成果也就沒有圖書館工作的經濟效益。關於經濟效益的概念可以用下述公式來表示:經濟效益=使用價值/(消耗的勞動+生產資料)這個公式表明,無論是增大分子或是減小消耗的勞動,即減小分母的作用,都可以提高經濟效益。比如,一項科研項目,如果不利用圖書情報資料需要一年才能完成,利用了圖書情報資料隻要3個月便取得了成果,圖書館工作為這項科研項目節省了9個月的時間,也就是節省了9個月的科研勞動。這就是圖書館工作的經濟效益。因此,圖書館工作能否取得經濟效益,也是評價圖書館工作優劣的標準之一。
(六)主觀努力度
由於各種因素,各館所處的環境和所具備的條件是有差別的。一般情況下,條件好的,取得的成果就大。在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有的搞得好,有的搞得不好,甚至條件不好的搞得比條件好的還好。這與發揮主觀能動性關係很大。因此,評價努力程度是很有必要的。
三、圖書館工作評價方法
圖書館工作的評價,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所以,可以建立兩種評價模型:即“輸入—輸出”(投入與產出)模型和“期望—感知”模型。主要可以采用統計、調查兩種方法,並給每個參與評價標準(或子項)一定的比重權數給予調整,最後給予綜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