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圖書館工作體係
圖書館工作,包括圖書館的行政管理工作,財務管理工作和業務工作。一般情況下,圖書館工作,主要是指業務工作,即圖書館所從事的文獻收集、整理、組織、管理和利用的過程。
所謂文獻,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文獻情報術語國際標準(草案)》(ISO/DIS 127)。
中的定義是:“在存貯、檢索、利用和傳遞記錄信息的過程中,可作為一個單元處理的,在載體內、載體上或依附載體而存貯有信息或數據的載體。”通俗的說,文獻就是記錄一切人類知識信息的載體。按載體類型來分,文獻有甲骨、金石、帛、簡策、紙張、膠片、膠卷、磁帶、磁盤、光盤等等。這些不同類型的文獻,都是圖書館收藏的對象。
一、圖書館工作流程
圖書館工作,主要包括有先後銜接的五個工作環節,即文獻收集工作、文獻加工整理工作、目錄組織工作、館藏文獻組織(典藏)工作、讀者服務工作,以及與這些工作相關的現代技術工作。
(一)文獻收集工作
文獻收集工作是圖書館工作的開始,是整個圖書館工作的基礎。
文獻收集工作,可以分為三步進行:
1.決策
文獻收集工作決策,就是要根據本館的性質和任務,確定本館的文獻收集原則、收集範圍、收藏重點和采集標準。還要根據本館原有館藏情況、館藏總的動態、文獻種類與複本、利用情況,以及哪些文獻應剔除,哪些文獻應補充或補缺等等。然後再去搜集文獻的各種出版信息和發行銷售信息等,選擇所需文獻,製訂采集計劃等等。
2.采集
采集,就是根據既定的采集計劃,向文獻出版和發行銷售係統及其他途徑采取選購、訂購、郵購、委托代購和呈繳、交換、接收、征集、複製等方式源源不斷地補充館藏文獻。
3.驗收登記
文獻采集到館以後,就要進行驗收登記。到館文獻驗收,就是要根據購買文獻的收據發票和清單、撥交和贈送文獻清單等憑證,對文獻的題名、著者和價格等進行一一核對,如發現問題,應及時設法糾正或補救。
到館文獻登記,又稱登錄。這是任何圖書館都必須進行的一項工作。文獻登錄有兩種:總括登錄和個別登錄。
總括登錄,就是按照每批進館文獻的驗收憑證(發票收據、文獻目錄清單)或者每批注銷文獻的批準文據,分別將每批文獻的總冊數或件數、總價值、各類文獻的種數和冊數或件數等登入“圖書館藏書總括登錄簿”。通過總括登錄,可以了解和掌握全館藏書的總冊數、總價值、來源和去向,實際館藏量及各類文獻的入藏情況。
個別登錄,一般是按每冊書進行的,每冊書給一個號碼,即是該書的財產登錄號。個別登錄時要將每冊書的書名、著作者、版本、書價、來源以及登錄號碼等逐項記入“圖書館財產登錄簿”。它是檢查每一冊書的入藏曆史的重要依據,根據它可以查清每一冊書的入藏日期、來源、價格及它何時被注銷和注銷的原因等。
這兩種登錄製度,雖是雙重登記,但並不重複。總括登錄說明圖書館收進、注銷和現存圖書的總數和總價,起藏書總帳的作用;個別登錄隻是反映收進和注銷的個別圖書,起明細帳的作用,也就是圖書館藏書的清冊。
(二)文獻加工整理工作
文獻加工整理是緊接著文獻登錄後的工作,包括分類、標題、著錄和技術加工等工作。
1分類、標題
(1)文獻分類
文獻分類,又稱為分類標引,就是將已登錄過的文獻,根據一定的要求和圖書資料分類法,分門別類的組織起來,使每種圖書在本館所使用的分類法體係中有一個適當的位置和號碼。
這樣,就可以把內容相同的文獻集中起來,相近的文獻聯係起來,不同的文獻區別開來,構成一個既有條理又有聯係的文獻邏輯體係。
文獻分類具有多種作用,它可以作為排列文獻、編製分類目錄及其他目錄的依據,也可以作為文獻統計、新書宣傳、參政谘詢、文獻檢索工作時使用,它是圖書館中一項重要工作。
圖書資料分類法是文獻分類的主要工具,通常是由說明、類目、號碼、正表、附表和索引等組成。目前,我國常用的分類法主要有:《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中國圖書館資料分類法》、《國際十進分類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