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學術研究欣欣向榮,蓬勃發展,初步形成一支核心隊伍學術研究成果是我們工作實踐的經驗總結和提高,不僅可以豐富本學科的理論,又進一步指導本行業的實踐。它既是我們業務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反映,又是我們實際工作發展水平的標誌。
中小學圖書館界的學術研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49—1966年為健康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共發表論文20篇,除了部分工作總結、講話和介紹前蘇聯學校圖書館工作情況以外,主要有兩個熱點問題:一是呼籲領導重視圖書館,反映當時中小學圖書館的地位問題;二是提出和研究中小學圖書館如何為政治服務,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的問題,也就是對中小學圖書館性質和任務的認識。
1966年至1976年,是遭受“文革”破壞的10年,為停止階段。在這10年,僅發表論文3篇,基本上沒有取得什麼成就。
1976年至今,是學術研究蓬勃發展階段,並形成兩次高潮。在這一階段,共發表論文2660餘篇。1976年到1979年,文革後經過恢複和整頓,發表論文2篇,為以後的發展作好準備。進入20世紀80年代,學術研究欣欣向榮,發展迅速,並形成1984—1989年的第一次高潮。
這10年中,共發表論文331篇,其中1984—1989年發表論文255篇。主要特點是:發展快,10年發表論文的數量是過去31年發表論文總數的近14倍;涉及麵廣,幾乎涉及到中小學圖書館建設的各個方麵;重點突出,重點研究了藏書建設工作(49篇)和讀者服務工作(108篇),特別是對閱讀輔導、圖書館利用教育以及協作協調提出了一些很有見地的意見,取得令人振奮的成果。1990年至今,共發表論文2100餘篇,形成了1993年至今的第二次高潮(在這近13年中共發表論文2300餘篇)。它的主要特點是:第一,發表論文數量大,是1949—1979年(30年)的近100倍,1949—1989年(40年)7倍以上。第二,研究內容比較廣,幾乎涉及到中小學圖書館工作的各個方麵,反映了中小學圖書情報工作與研究已經發展到一個新水平,上了新台階,有了新的開拓,走上了新的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期論文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傳統的藏書建設和流通閱覽等方麵,近幾年的研究內容有了較大的開拓,涉及到一些新的領域,如采訪協作、藏書結構、文獻資源共享、讀者心理、讀者特點、讀者教育、情報服務、計算機管理策略、軟件和數據庫開發、館員教育和隊伍建設等。第三,加強了理論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論和觀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麵:一是對中小學圖書館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認識,各地重視和加強了中小學圖書館建設,投資多,館藏量增長快,館舍和設備有很大改善。二是重視藏書協作和資源共享,提出了改善館藏結構,建立地區中心圖書館和學區圖書館。三是在書刊整理方麵加強了分類法的研究,特別是指出《中圖法·少兒圖書館與中小學圖書館版》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有的收入人大複印資料,對於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適合中小學的分類方法和理論。四是在讀者工作上,重視讀者教育,介紹部分中小學上“圖書館利用課”的經驗和方法,進一步完善了讀者工作體係,加強了情報信息服務,特別重視課外閱讀,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讀書活動,初步形成了閱讀指導一套理論和方法體係。五是重視中小學圖書館現代化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指導思想和策略,介紹了部分較完善的管理軟件係統。六是提出了建立中小學圖書館學的建議和學科體係設想。第四,介紹了部分國家和地區中小學圖書館概況和經驗,進行一定的國際交流。第五,交流了一些出版信息和評書活動,推薦了部分好書,初步形成了一支研究隊伍和核心作者。到目前為止,研究作者已有2000餘人,其中包括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和管理人員、中小學的領導和館員、中等專業學校館員、大學和公共圖書館(含少兒圖書館)的專家學者,人數之多,範圍之廣,是前所未有的,初步形成了一個核心作者群體。
(五)從封閉走向開放,開展多種多樣讀者服務工作圖書館從封閉走向開放,這是整個圖書館發展的趨勢。長期以來,中小學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圖書館封閉的程度比其他任何類型圖書館都嚴重。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小學圖書館主要是向教師開放,每周隻向學生開放1—2次,開放時間很短,甚至不向學生開放。有少數中小學圖書館是名存實亡,20世紀90年代以前,書刊打捆堆放在倉庫裏,直到要評審上重點學校時,才突擊分編上架開放。讀者服務形式單一、被動,基本上是實行閉架借閱,根本談不上閱讀指導和用戶教育。雖然偶爾搞一點讀書活動,主要是受一些政治因素影響和需要,形式單一,參加人數少。1991年《規程》頒發後,特別是“減負”和“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以後,激發了廣大中小學圖書館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和工作熱情,讀者服務工作從封閉走向開放,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讀者服務工作,使讀者服務工作開創了新局麵,上了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