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圖書館職能單一,以收藏為主。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圖書館由重收藏過渡到現在的重使用。為了更好地使用,圖書館越來越多地擔負起對社會文獻流整序和對文獻信息管理的職責。這樣,就使圖書館由過去的“藏書樓”轉變為現在的傳遞文獻信息的社會機構。現在,圖書館已成為人們自學的場所,是人們實現終生教育、改善知識結構的社會機構。另外,近些年來,由於圖書館較多的開展有償服務、聯合辦館和開辦社會教育活動與企業性服務,其經濟職能正在逐步顯現。圖書館職能的不斷擴大,是它適應社會需要的結果,也表明圖書館自身具有很強的適應性。
(四)圖書館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步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由野蠻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圖書館就是產生在人類文明的萌芽時期——農業社會,發展於人類文明的形成時期——工業社會。那麼,在人類社會的成熟時期——信息社會,圖書館將會有更大的發展。人類文明越是發展,圖書館也隨之發展,圖書館的發展也就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了。
圖書館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客觀事物,有它自身的運動規律和發展特點,目前我們尚未完全認識,特別是它的運動規律,有待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認識圖書館的發展特點和運動規律,深入揭示其本質,對於我們發展圖書館學,做好圖書館工作,開展圖書館事業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節)圖書館的屬性
屬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質。圖書館的屬性,就是指圖書館本身所固有的性質。圖書館是社會的產物,它是一種文化教育機構。因此,圖書館既具有文化教育機構的共同屬性,即一般屬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屬性,即本質屬性。
人們對圖書館屬性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有一個認識過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圖書館的地位和作用逐漸為人們重視,特別是圖書館學誕生後,人們對其深入研究和探討,對圖書館屬性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入。但是,人們對圖書館認識並不一致,也有一些不同的觀點。主要原因:一是認識的角度不同,二是將圖書館的社會作用與屬性沒有分清。不過,對這一問題認識觀點上的分歧並不很複雜,很有統一的基礎。
一、圖書館的一般屬性
關於圖書館的一般屬性的認識觀點中,有兩個觀點需要首先提出來說明的,一是“階級性”,二是“文化性”。
圖書館具有階級性,這可能是社會主義國家圖書館學者們的共同觀點,特別是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持這種觀點更加強烈。在階級鬥爭年代裏,甚至把圖書館看成是“階級鬥爭的工具”。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有部分研究者認為,“圖書館有階級性的提法曾經長期地製約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至今仍然在圖書館事業中起著極大的影響作用”。“圖書館有階級性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掩蓋和抹煞了圖書館本身的性質和基本規律”。“圖書館不存在階級性”。“圖書館為人民服務,對於讀者,不分階級,一視同仁”。我們認為,圖書館是“為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服務”的一種文化教育機構,是上層建築,應該具有階級性。但是,在我國已經消滅了階級的情況下,其階級性被淡化了,其階級性是不能被抹煞的。承認圖書館有階級性,並不會影響和製約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影響和製約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是極“左”思潮,這點要區別開來。
有些人認為圖書館具有“文化性”。圖書館是一種文化教育機構,但認為它具有“文化性”
似乎有些不妥,因為“文化”的概念太豐富、太複雜、太廣泛,不宜作為一種屬性。
從現在已有的研究情況來看,圖書館的一般屬性主要有以下幾點:(一)社會性社會是指由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的整體,即社會形態。另一種含義是泛指由共同物質條件而互相聯係起來的人群。圖書館的社會性是指它作為人為的社會構成,在其發展過程中能體現出不同社會形態的特點。圖書館作為人們共同使用人類共同精神財富的一種組織形式,具有明顯的社會性。
①圖書館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圖書館不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因人們有共同需要而創造出來的,是一種綜合作用的結果。它既需要人們的需求,也需要客觀的物質條件。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形態都在它的身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