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幹預圖書館的發展,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手段進行的:①製定法規、法律。許多發達國家都有比較健全的圖書館法規、法律,為圖書館的發展提供了依據。特別是國家規定的“呈繳本”製度,對於保證國家圖書館館藏文獻的完整性、係統性,有了可靠的保證。
②撥款、支持圖書館的經費。一般來說,圖書館發展所需經費來源主要依靠國家撥款,國家掌握著圖書館的經濟命脈。當然,在一些國家中,由個人或團體捐資辦館的也有一定的數量,但主要由國家撥款辦館,從整體上來看,仍然是圖書館事業建設的主體。
③控製人事調配。一般情況下,圖書館特別是國家圖書館,主要領導人都是由國家或者各級政權任命或安排的,有些國家的圖書館一般工作人員都是由國家或它的各級政權機構調配的。國家幹預圖書館的人事管理,以便從組織上保證圖書館更好地為國家利益服務。在任何國家裏,圖書館不可能超越時代,去為抽象的國家服務。
(五)圖書館界的交流
古代圖書館之間幾乎沒有什麼交流,在漫長的2000年、3000年裏,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很慢。
在工業革命以後,圖書館之間、國際圖書館界的交流開始頻繁起來。有些國家和國際圖書館界成立了各種圖書館行業或專業學術組織,為圖書館界交流提供了多種途徑,特別是現代社會裏,圖書館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圖書館交流更是多種多樣。在網絡社會裏,圖書館之間的聯係更加緊密,甚至成為一個圖書館係統。這些交流,有利於相互學習、相互促進、互相合作和資源共享,為了人類的整體需要,推動圖書館向更高級的形態發展。
影響圖書館發展的各種因素,既有直接的,又有間接的;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它們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係、互相作用,綜合各種因素影響著圖書館的發展。正是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才使圖書館發展成為今天的形態,而且,圖書館還會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走向美好的明天。
五、圖書館發展的特點
圖書館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殊社會現象,它一出現就按照自身的運動規律發展,表現出自己的發展特點。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圖書館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圖書館發展的不平衡性,在國際範圍內,在一個比較大的國家當中,都能表現出來。圖書館的規模和在數量上的分配是以經濟實力和文化發展水平為基礎的。從古至今,越是發達國家和地區,圖書館的規模就大、數量就多;越是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圖書館的規模就小、數量就少。在先前比較發達,後來又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圖書館的規模發展就減慢、數量就減少。除了在規模、數量上不平衡,在發展速度上也表現出不平衡。圖書館已有三四千年的曆史,在古代經曆了兩三千年時間,圖書館的發展極為緩慢。工業革命以後隻有200多年,特別是近半個多世紀,圖書館得到了突飛猛進地發展。在圖書館發展過程中,政治、經濟發展比較穩定的國家和地區,圖書館的發展速度也比較快;而政治、經濟不穩定,特別是遭受戰爭破壞的國家和地區,圖書館的發展速度也大大減緩,甚至倒退。因此,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其發展速度是不平衡的。
(二)圖書館由封閉向開放式發展
在古代,圖書館被皇族權貴們把持,對社會是封閉的,不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場所,隻是王族權貴和僧侶的附屬物和點綴品。現在,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裏,勞動者是社會的主人,圖書館必然對他們開放,為他們服務。在信息社會裏,圖書館實現了現代化、自動化、網絡化,圖書館極大地縮短了空間和時間的差距,在更廣闊的範圍內為讀者服務,實現了大範圍的資源共享。
(三)圖書館的職能在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