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圖書館的性質與職能(3)(2 / 3)

第二,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為圖書館提供更多的文獻。文獻是圖書館賴以存在的基礎。圖書館擴大規模的首要原因是文獻數量的增長。而人類的科學技術活動是文獻數量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類的科學活動,是在繼承前人已有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複,總結出新的經驗和理論知識,將這些經驗、理論知識、技術方法和數據記錄下來,就產生了新的文獻。圖書館將這些文獻收集起來,經過整理、存貯和提供利用,實現文獻信息的傳遞職能。因此,科學技術活動促進了文獻大量的增長,促進了對圖書館的利用,進而促進了圖書館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增加,推動了圖書事業的發展。

再次,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圖書館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改進圖書館工作和文獻生產提供了技術手段。人類的科學技術活動,不應該被看成是單純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活動,而應該看成是包括圖書館學在內的全部的改造社會和改造自然的活動。因此,科學技術對圖書館發展的影響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圖書館的發展,首先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在新的思想理論指導下,確定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方針、政策,這是最根本的。過去,先進的資本主義思想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三論”理論和我國的改革開放的思想、“三個代表”的思想、文獻理論等等,都極大地推動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文獻生產技術水平,提高文獻生產的速度,為圖書館豐富館藏創造了條件。到目前為止,文獻的生產技術,從最初的手工刻抄,發展到機械印刷,再發展到今天的光、電子、磁等多種生產技術,多樣化、電子化、高速度,這是文獻記錄方式的發展變化。在載體上,從最初的自然物(樹葉、甲骨、石頭等),發展到人工物體(金屬、簡策、帛、紙等),再發展到磁、電子、光等裝置。記錄方式和記錄載體每經曆一個發展階段,文獻數量都會隨之劇增。特別是伴隨工業革命而出現的機械印刷設備的產生,使文獻的生產成倍地增長,對於近代圖書館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的信息社會裏,文獻生產電子化、多樣化、信息化,對於圖書館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也將起關鍵性的作用。再次,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圖書館工作提供了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長期以來,圖書館的工作一直沒有脫離手工操作的局麵。工業革命僅僅使圖書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機械化,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手工操作的局麵。信息技術革命,特別是現代的電子技術、通訊技術、網絡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圖書館工作方式和服務方式,基本上擺脫了手工操作的局麵,初步實現了電子化、網絡化、自動化,真正實現了圖書館多少年來的夢想,也真正實現了“節約讀者時間”原則。

因此,可以說,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圖書館發展的根本動力。

(四)國家的扶持和保護政策

圖書館從誕生時起,就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有著密切的聯係,國家對圖書館的政策、對圖書館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裏,奴隸主政權和皇帝政權代表國家。從考古發現,最初的圖書館幾乎都是王室或皇室及寺院圖書館(皇權與神權是一致的,甚至是統一的)。在當時,隻有他們才能占有文化,他們有無數的財產和至高無上的權力,圖書館也隻能產生在這樣的環境裏。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政權代表國家,由於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需要更多掌握一定文化知識的勞動者,此時資本主義國家的圖書館得到了迅速地發展。在社會主義國家裏,無產階級政權代表國家,勞動者創造文化,是文化的主人,圖書館也是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服務的,圖書館也就在國家的扶持和保護下,得到大規模的發展。就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裏,有時政策的失誤,也會直接影響到圖書館的發展。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和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兩次受到極“左”思潮影響,對圖書館的發展起了很大的破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