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求全隻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可是誰見過毫無缺點的“完人”呢
南懷瑾身邊曾經有一位叫蔡策的朋友,《論語別裁》的出版跟他有很大關係。蔡策會速記,南先生在講台上講《論語》時,他就在下麵一邊聽一邊用筆記錄。然後通過對筆錄進行整理,並補充相關資料,最後成書出版。《論語別裁》出版以後,兩人又多次合作,出版了《孟子旁通》等書。隨著書的不斷出版,他們之間的友誼也愈加深厚了。
蔡策是一位記者,幾十年的記者生涯,在“見官大三級”的心態影響下,不知不覺中,培養出傲慢的心理,並在外在行為上不自覺地顯露了出來。因此,常人都不大願意跟他親近。對他這一缺點,南懷瑾看得很清楚,不過並不放在心上,而且絲毫未影響他們的合作以及友誼的發展。一次,南懷瑾曾溫和地評價蔡策是個“目視雲漢”的人。何謂“目視雲漢”自然與“眼高於頂”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在說蔡策有些傲慢之氣。但是,南懷瑾在作這番評價時,語氣是柔和而親切的,這便在無形中讓蔡策的傲慢透出了幾許可愛和俏皮,而另一方麵則更加凸顯了南懷瑾寬厚待人絕不苛求的高貴品格。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如同南懷瑾先生所說的,我們人類的心理有一個自然的要求,都要求別人能夠圓滿。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他這種處世態度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人們往往因為別人生活方式以及應對態度與自己不同,因而排斥對方,認為唯有自己才正確。其實,任何一個人,隻要他能夠遵守基本的做人的原則,那麼采取什麼生活方式都無所謂。如果能認清這個道理,我們的心胸就會豁然開朗。因此,我們在對待別人時,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尊重個性差異
古人說:“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過分挑剔的人沒人願意親近。因此我們要尊重他人的個性差異,諒解、理解人性所共有的弱點、缺點。尤其是手中握有權柄之人,更應如此。如果成天對下屬頤指氣使,隻能使自己變成孤家寡人,讓自己的人際關係過分緊張。如此無謂地增加自己的心理負擔,是很劃不來的。
(2)多恕人,常責己
俗語:“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批評別人時,應想想自己做得是否夠好,寬恕自己的時候,也應想想對別人不能太苛刻,也就是所謂的“將心比心”。如果一味地恕己責人,隻會讓自己不思進取,蠻橫無理。反過來,如果能夠常責己,就會發覺有很多事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於是加以修正;如果能夠多恕人,就會退一步海闊天空,給別人,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3) 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
其實隻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看看問題,多考慮考慮別人的想法,就不會有太主觀、偏頗,自然也不會一味地苛求別人,而且還能免去諸多誤會。
(4) 改變評價別人成功的標準
通常情況下,人們愛用一件事是否做得成功來評價做這件事的人。如果做成了,他就是成功者;反之則是失敗者。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中國傳統的片麵成功觀。這樣去評價一個人,要求的標準太高了。一個人的失敗,原因有很多,正如南懷瑾先生說的,因為沒有機會給他表現,環境不對,時代不對,他也就無從表現。由此觸類旁通,對人對事就可以減掉不少苛求。
沒有錯誤的人是沒有的。有的人功大過小,不能因為他一時的錯誤就否定他的主要功德,這就是古人說的“不以一眚(過錯)掩大德。”(《左傳傅公三十三年》)看人要看本質,看主流,不能專挑別人的小過小非,斤斤計較別人的小節問題。因此古人又說:“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人有大譽,無疵其小過。”對別人寬容一些,別人也才會用寬容的心來對待我們。總之,對人不過分苛求,凡事留有餘地,應當成為我們做人的準則。
做事多替他人想
【南懷瑾語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願意做的事情,也替人家想一想。我們一般人,大概都是這樣:自己不願意的,都推給人家,這是普通人心理,人之常情,沒有什麼大錯。不過假使我們要行“仁”道,擴充於為政之間,處人處事之際,那就不同了。你自己不願意的,就要想到別人也不願意。怎樣使得人、事至於平和,就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後世提到孔子教學的精神,每每說儒家忠恕之道。後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內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別人想。
南懷瑾說的“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與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意思。用現代流行的詞語來說,就是多替他人著想,換位思考。
一次,南懷瑾的內侄王先生從上海給他帶來了一盒醬豬肘。這個上海話叫做“醬蹄膀”的帶骨醬豬肘,外觀齊整,醬色也美觀,就是欠火候,裏外都偏生,肉絲顯得老而粗硬,嚼著實在費勁,而且品味不佳。就餐時,南懷瑾隻嚐了一口,確實咬不動,隻得擱置一旁。其他人一嚐,也有同感。然而,他並未就此加以品評,而是借別的話題將這事岔過去了。
醬豬肘之所以遭受冷遇,皆因王先生臨赴港前比較匆忙,沒時間到好一點的商店去購買,隻是在附近的小店臨時購來。南懷瑾先生深知侄兒一定也想帶上好佳肴來看望自己,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無心之過。而此時他心裏也必定深感愧疚。所以,萬不可再“火上澆油”,讓他更加難堪。
從上麵這件小事中不難發現,南懷瑾先生已把“為他人著想”這個做人的理念滲透到了他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應當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問題。應當將自己的想法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應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所不願承受的,就不要強加在別人的頭上。如果這樣去做了,那麼,你將發現許多人際問題迎刃而解,你也不會常常慨歎“做人難”了。
做事多替他人著想,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1)把自己當成別人
把自己當做別人,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便不會將自己應做的事推到他人的身上。在做一件事、說一句話之前,能夠想一想你這樣做對別人會有什麼影響,想一想別人是不是也有一樣的要求,想一想你這樣做別人會有怎樣的感受。
把自己當做別人,需要摒棄以自我為中心的做法,在與人相處及交談中,少說“我”,多說“你”。
把自己當做別人,可以使自己擁有平和的心態。比如說,當你感到痛苦時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痛苦就減輕了,當你喜悅時把自己當成別人,喜悅將變得平和中正。
(2)把別人當成自己
把別人當成自己,就能夠真正理解他人所求所想。理解別人,哪怕是一個敵人,一個傷害你的人,一個侮辱你的人,所擁有的任何一種結果,任何一種行為,任何一種境界,任何一種心態,都必有其理,都有理所當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