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在學問和做人上更注重的是做人。他說:“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個人。”

人生重要是做人

【南懷瑾語錄】

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個人。

有人說,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論幸福還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嚴。做人比事業和愛情都重要。不論你在名利場和情場上多麼春風得意,如果你做人失敗了,你的人生就在總體上失敗了。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據什麼位置,和誰一起過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南懷瑾不但知識淵博、學貫中西、兼修文武,也深諳做人的學問。他的朋友眾多,遍及世界各地,各種政黨派係身份的都有。盡管如此,他還是能夠在如此複雜的政治、社會關係中進退自如,與各方人士相處甚洽。南懷瑾幽默地將自己做人立世的“秘訣”形象地稱為“隻買票、不進場”。所謂“隻買票、不進場”,實際上就是一種做人的學問。

他常常自稱“隱士”。隱士在政治上的態度,用西方政治哲學的觀念,叫做“不同意主張”,不反對,也不讚成。當然這種不同意完全是個人化的。即使不同意某個派係的主張,他還是能夠把各黨各派人士都當做朋友。

起初,有人懷疑他是這一派那一黨,給他戴上各種帽子和頭銜。結果直至到今天,他始終還是一個隱士。他說:“我就是因為一輩子光買票,不進場,所以現在各方麵都變成了朋友。”

從上麵這件事可看出,南懷瑾先生做人的學問一點都不亞於他治學講課的學問。他把做人稱作“第一等學問”,可見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做人之道。

那麼,學習這天下第一等重要的學問“做人”該從哪兒入手呢建議從身邊的人入手。一位作家說,一個人,如果一輩子能搞好身邊七八個人的關係,也就基本掌握了做人的精髓了。他所謂的“七八個人”是指父母、配偶、關係最密切的上司或同事、最要好的朋友。如果連身邊的人關係都搞不好,又怎麼會和陌生人和睦相處呢那做人肯定是失敗的。

有的人畢業於名牌大學,不一定會做人;有的人從未進過學校的門,不一定不會做人。這並不是說讀書沒有用,而是說隻會讀書還遠遠不夠。因為很多做人的經驗、辦事的技巧不是課本上能夠學到的。隻會讀書,充其量獲得了人生需要的30%左右的學問,而不讀書的人,如果他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留心學習,也能學到人生需要的70%左右的學問。很多博士在事業上的成就遠不及一些讀書不多的農民,原因即在於此。

尤其是做人的學問。並不是光啃書本所能學到的,書本隻是間接經驗,隻有深入到社會實踐中才能學到做人的學問。 因為現在的教育體製主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在如何做人方麵關注不夠,即使畢業於名牌大學,將來走上社會,仍然會麵臨很大的問題。因為知識技能僅僅是應用工具,做人的學問卻能告訴人們如何合理運用這些工具。好比一輛車,盡管它很豪華,很漂亮,如果駕駛員的駕駛技術生疏,不懂交通規則,難免不出車禍。那還不如騎一輛破自行車穩當呢!所以說,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大學問。

如何做人呢歸納《論語》中曾子和子夏的意見,包括五個方麵:

一是敬重賢人。在生活中,很多人瞧不起那些才能高、品行好的人,這恰恰暴露了自己不辨賢愚、狂妄自大的毛病。懂得敬重賢人,至少能證明你心有天平,懂得好壞,這已經足夠讓人肅然起敬了。

你能夠敬重賢人,就體現出你謙遜做人的風度和教養,就能夠贏得他人的尊敬。

二是孝敬父母。父母是生養我們的人,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很多人開始忙於事業,忽略了父母親情,等到父母不在了再來傷心痛悔,不是太遲了嗎

孔子曾遇到一個名叫丘吾子的高士,此人年少時遍覽群書,周遊天下,回來後,雙親已經亡故了。所以他痛悔地對孔子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他還說:走了就不再來的,是年齡;失去了不能再見的,是雙親啊!孔子當即對弟子們說:“你們記住,這足以作為教訓!”於是,弟子回去奉養父母的有十三人。孔子認為孝敬應該及時,不要等到將來。所以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父母在不遠遊,即使有重要工作,在外打工也要常回家看看。

三是忠於職守。在絕大多數領導者眼裏,一點忠誠勝過更多智慧。一位大師說:“假如把智慧和勤奮看作金子那樣珍貴,那麼,比金子還珍貴的就是忠誠。”

四是誠信待人。顏回曾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立身”,孔子的回答是:謙恭、尊重、忠誠、守信,可以立身。保持謙恭就能免於受眾人所忌;尊重別人就會受到別人愛戴;待人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堅守信用別人就會依賴你。有人愛戴你,有人幫助你,有人依靠你,你一定能免除禍患。這樣的人可以治理國家,何況安身立命呢從孔子的話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誠信是立身之本。如果一個人不講誠信,在社會上連腳都站不住,哪還談得上發展呢

五是勇於實踐。做學問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讓那麼多知識、經驗占用自己的大腦內存,也不是為了好玩,更不是為了向知識貧乏者炫耀自己多麼有才華。歸根結底,做學問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到社會實踐中,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價值。如果不能用學問創造價值,跟沒有學問也差不多,又何必費神去做學問呢

任何學問都是有欠缺的,都會過時,隻能在實踐中完善它,改進它,離開了實踐,任何學問都是漏洞百出,以之自矜,隻會得到“書呆子”的評價;以之示人,還會謬種流傳,成為侵害他人思想的病毒。 所以說,勇於實踐,對於人生成長,至關重要。

人們常常慨歎:“做人難,難做人。”看來,南懷瑾先生所言非虛,做人確實是一門學問,而且還是比較難的學問。不過,如果你能夠仔細閱讀“社會”這本無字的大書,並且勇於實踐、認真總結的話,那麼總有一天,你會從“社會”這所大學順利畢業的。

人生重要的是做人。不管你身處何地,不管你是什麼身份,恪守做人的最基本的底線,乃是我們終身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們邁向成功的不可忽視與缺少的重要條件之一。隻有擁有了做人的優秀品格,才能真正做好任何事情,從而達到完美與成功的人生。

對待他人不苛求

【南懷瑾語錄】

我們人類的心理,有一個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人家很圓滿;要求朋友、部下或長官,都希望他沒有缺點,樣樣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再從心理上研究,這樣希望別人好,是絕對的自私,因為所要求對方的圓滿無缺點,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基礎。我認為對方的不對處,實際上隻是因為違反了我的看法,根據自己的需求或行為產生的觀念,才會覺得對方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