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講述春秋曆史的故事書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是我國古代的一部曆史書。

《春秋》,是周朝時候孔子刪定的魯國的曆史。左氏,就是左丘明。傳,是“輾轉引伸,加以解說”的意思。孔子刪定的《春秋》,由左丘明再加解說,所以這部書叫做《春秋左氏傳》。

孔子刪定《春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起,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止,一共有二百四十二年。這個時期,曆史學家稱為“春秋時代”。

周朝是實行封建製度的,所以王朝之下有許多諸侯。到了春秋時候,王朝已經衰微,諸侯卻強大起來。那時諸侯當中,最著名的是:鄭、齊、魯、宋、衛、晉、秦、楚等國。各國諸侯,對於別國,或者互相爭霸,或者互相聯盟;一方麵國內又有種種特殊的事情發生。所以當時有許多故事,在《左傳》這部書裏留傳到後世。現在根據《左傳》原文,揀最有趣味的寫下來請大家一讀。

大家讀這本書的時候,請別忘記:那時是封建時代,有許多製度、習慣和思想,是和現代不一樣的。

《左傳》這部書,在我國文字語言方麵,很有權威。現在我們常用的詞語、成語和典故,出在《左傳》裏麵的,非常之多。所以希望大家將來能夠自己直接去讀《左傳》。

《左傳》成語集錦

其樂融融:指家人在一起歡樂融洽的幸福場麵。故事見本書《偏愛的母親》。(出自《隱公元年》)

大義滅親:為了維護正義,對違反國家利益的親人不徇私情,使其受法律製裁。故事見本書《大義滅親》。(出自《隱公四年》)

一鼓作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故事見本書《曹劌論戰》。(出自《莊公十年》)

唇亡齒寒:嘴唇沒了,牙齒就會覺得冷。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故事見本書《借道滅虢》。(出自《僖公五年》)

外強中幹:原指外地的戰馬外表看上去很強壯,其內心卻很虛弱。現多用於形容人外表好像很強大,其實內裏虛弱。

【故事】

秦國和晉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晉惠公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說:“自古以來,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因為它土生土長,熟悉道路,聽從使喚。用外國的馬,不好駕馭,一遇到意外,就會亂踢亂叫。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能耐,怎麼能作戰呢?”但是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說。戰鬥打響後,晉國的車馬亂跑一氣,很快陷入泥濘,進退不得。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晉惠公也被秦軍活捉了。(出自《僖公十五年》)

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裏。後退九十裏避讓。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故事見本書《重耳逃亡》《城濮之戰》。(出自《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貪天之功:原指竊據上天的功績,後泛指把不屬於自己的功勞歸於自己。故事見本書《火燒綿山》。(出自《僖公二十四年》)

厲兵秣馬:磨利兵器,喂飽馬匹,指準備戰鬥。也作“秣馬厲兵”。故事見本書《殽之戰》。(出自《僖公三十三年》)

相待如賓: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對待賓客一樣。亦作“相敬如賓”。

【故事】

臼季出使,看見冀缺在耕地,妻子給冀缺送飯到地裏,兩人相處如待賓客一般敬重。臼季就把冀缺推薦給了晉文公。(出自《左僖公三十三年》)

畏首畏尾:怕這怕那,形容疑慮過多。

【故事】

晉靈公十一年,晉靈公在扈這個地方和一些諸侯會盟。鄭穆公想參加這一盛會,主盟人晉靈公卻拒絕和鄭公相見,原因是晉公認為鄭國和楚國勾結,對晉國懷有二心。鄭國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晉國,給執政大夫趙盾捎去一封信,信中說,鄭穆公即位以來和晉國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麵對楚國強大的壓力,也從來不敢對晉國三心二意。信中還反駁了晉君對鄭國的無理指責,接著用強硬的口氣說:“古人有言說:‘畏首畏尾,身其餘幾(怕頭怕尾,剩下來的身子還有多少)?’又說:‘鹿死不擇音(鹿到臨死前顧不上發出好聽的鳴聲)。’小國事奉大國,如果大國以德相待,那小國就會像人一樣恭順……如果大國待之非禮,小國就會像鹿一樣鋌而走險,哪兒還能顧得上有所選擇?貴國的命令沒有標準,我們也知道麵臨滅亡了,隻好準備派出我國的士兵嚴陣以待。今後,到底該怎麼辦,就聽你的命令吧。”趙盾看信中言之有理,勸晉靈公收回拒絕鄭穆公參加會盟的成命。這就是“畏首畏尾”和“鋌而走險”兩個成語的來曆。(出自《文公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