鋌而走險:指因無路可走而采取冒險行動。故事見“畏首畏尾”。(出自《文公十七年》)

狼子野心:狼崽子雖幼,卻有凶殘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用心狠毒,後來也指凶暴的人懷有野心。故事見本書《若敖氏之亂》。(出自《宣公四年》)

知難而退:原指作戰要見機而行,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後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退卻。故事見本書《邲之戰》。(出自《宣公十二年》)

鞭長莫及:本指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不應該打到馬肚上。後來借指力量達不到。故事見本書《不能忍受侮辱》。(出自《宣公十五年》)

病入膏肓:謂病情險惡無法醫治,也比喻事態嚴重無可挽救。故事見本書《病入膏肓》。(出自《成公十年》)

有備無患: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故事】

晉國聯合十餘個國家,幫鄭國化解了齊宋等國的進攻。為了感謝晉國,鄭國的國君派使者送給晉國許多美女、樂器、樂師等。收到這些禮物,晉悼公十分高興,並且將一半的美女賞給功臣魏絳。沒想到魏絳不但一口拒絕,還勸晉悼公在國家強盛時不能大意,在享樂時應該想到國家可能碰到的困難和危險,這樣才能隨時作好應對的準備。晉悼公一聽覺得非常有道理,就接受了他的意見。(出自《襄公十一年》)

馬首是瞻:古代作戰時,士兵看主將的馬頭決定進退,比喻跟隨別人行動或聽從別人指揮。

【故事】

春秋時期,秦景公一舉打敗第二代霸主晉文公的後代晉悼公。晉國為了複仇,聯合齊、魯、衛、鄭、曹等十二國組成伐秦聯軍。聯軍一舉進攻到秦國的鹹陽北,遭到秦軍的頑強抵抗。這時晉軍統帥荀偃要求聯軍看他的馬頭指向行動,但由於諸侯國各有私心而敗北。(出自《襄公十四年》)

舉棋不定:比喻做事猶豫不決。

【故事】

春秋時期,衛國人寧殖將國君衛獻公驅逐,另立公孫剽為國君。他臨終前囑咐兒子寧喜去齊國接回衛獻公。寧喜於是去看望衛獻公表示願意幫他回國,但沒有直接將他接回國內。大夫大叔儀事後對寧喜說:“你這樣舉棋不定,會招致大禍的。”果然,衛獻公回國後就殺了寧喜。(出自《襄公二十五年》)

(本書中的《宋穆公傳位》《魯隱公之死》《養虎遺患》《齊桓公登基》《齊桓公稱霸》《子產出使晉國》《吳王闔閭伐楚》由費然編寫,《上下其手》《楚才晉用》《〈左傳〉成語集錦》以及本書的“博聞館”內容由羅琴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