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闔閭,即位前人稱公子光。他是吳王諸樊的兒子,諸樊死後,吳國的王位先後由諸樊的幾個弟弟繼承,最後吳王餘昧傳給了兒子僚。公子光心中不平,派刺客專諸刺殺了吳王僚,奪取了吳王的大位。闔閭招攬人才,重用伍子胥、孫武等賢臣,勵精圖治,國家日益富強。
吳王闔閭在先後滅掉歸附楚國的小國徐國和鍾吾國後,便想趁機大舉伐楚。
伍子胥建議吳王說:“人馬疲勞,不宜遠征。如今楚國內部不和,我軍如用一支隊伍攻楚,楚軍必定全軍出動,抵禦我軍。等楚軍出動後,我軍再退回,在幾年內,幾次三番這樣騷擾敵人,楚軍必然疲憊不堪。那個時侯,便可大舉伐楚。”
吳王采納了伍子胥的建議,將吳軍分為三支,輪番騷擾楚國。當吳軍的第一支部隊襲擊楚境的時候,楚國即派大軍迎擊。待楚軍出動,吳軍迅速撤回。當楚軍回師的時候,吳軍的第二支部隊再攻入楚境。如此輪番襲擾楚國達六年之久,致使楚國連年應付吳軍,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十分空虛,楚軍將士疲於奔命,鬥誌全無。
這時候,吳王闔閭率師會蔡昭公、唐侯一同出兵攻打楚國,在豫章和楚軍隔著漢水對峙。
楚國左司馬戌對令尹子常說:“大人先沿著漢水和他們周旋,待我率領方城以外的全部軍隊去破壞他們的戰船,扼住險要通道,隨後大人便渡過漢水發起攻擊,我領兵從後麵夾擊,定能打敗敵軍。”
二人分頭行動。令尹子常身邊的謀士史皇對子常說:“楚國人本就討厭你而喜歡司馬戌。如果他在淮水上毀掉了吳國的戰船,並封鎖了要道,功勞不就是他一個人的了?所以,大人不如先出兵,速戰速決!”
於是,子常便率兵渡過漢水,一字排開,從小別山綿延到大別山。交戰三次,卻無法打敗吳軍,子常便打算撤退,但史皇說:“國家平安無事時,大人爭著掌權;發生了戰爭,大人就要逃跑,這怎麼可以呢?大人要拚死一戰,取得勝利才能抵得掉失敗的過失。”
於是吳、楚兩軍在柏舉開戰。闔閭的弟弟夫概在早晨向闔閭請示:“楚國的子常不講仁愛,他的臣子沒有人會拚死作戰。如果先攻打他,他的士兵必然奔逃,然後我們派大軍跟上,就一定能戰勝他們。”
吳王沒同意,夫概接著說:“人們所說的‘隻要所作所為合於道義,為臣就不必等待命令’,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現在我決心拚死一戰,我們完全可以攻進楚國的郢都。”
於是夫概就率領他的部屬首先進攻子常的士兵,子常的士兵頓時四散奔逃,楚軍開始大亂,吳軍一鼓作氣把楚軍打得潰不成軍。子常逃到鄭國,史皇在子常的車上戰死。吳軍追擊楚軍,來到清發,準備再次發動攻擊。
夫概獻計說:“大王,俗話說‘困獸猶鬥’,假如讓敵人感到怎樣都難免一死,他們就必然同我們拚命。假如放敵軍先渡過河去的人逃生,後麵的人必然爭相渡河逃命,這樣他們就沒有鬥誌了。我們就等他們有一半人渡過河時發動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