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慶氏的滅亡(2 / 2)

古時,在秋天收獲的時候,國君要率領群臣到太廟裏去,用新穀祭祀祖先,這種秋祭,叫做“嚐”。盧蒲癸、王何二人和齊國重要的世家:欒氏(子雅)、高氏(子尾)、陳氏(陳須無)、鮑氏(鮑國),都接洽好了,預備在秋祭這一天,趁慶舍到太廟裏參與祭祀的時候,動手殺死他。

盧蒲薑(就是慶舍的女兒,盧蒲癸的妻子)知道了這個消息,便對盧蒲癸說:“你要舉行大事,卻瞞住了我,那是一定不會成功的。”盧蒲癸因為妻子是慶舍的女兒,所以不把要殺慶舍的事告訴她,現在瞞不住了,隻得從實對她說了。

盧蒲薑說:“父親這個人是非常剛愎自用的,沒有人去阻止他的話,他如果得到了消息,那一天會不出來。要是有人去阻止他,那麼,他便百個不相信,一定要出來的。我看,還是我假意去阻止他,激他出來吧。”

到了秋祭那一天,慶舍穿好了禮服,預備要到太廟裏去參與祭祀了。他的女兒盧蒲薑便告訴他有人要謀害他,勸他不要冒險前去。慶舍果然不聽,說道:“誰敢!”徑自到太廟裏去了。盧蒲癸、王何二人,仍舊帶了隨身的武器,跟他同去。

齊國的太廟是在宮裏的。慶舍為防患未然起見,將自己手下的兵馬,紮在宮的周圍,保衛自己。因為這一天是國家舉行大祭的日子,是應該慶祝歡樂的,所以陳須無和鮑國,特地吩咐自己家裏的馬夫,在魚裏這個地方演起戲來。慶氏的馬聽見了鑼鼓聲,都很不安靜。於是,慶氏的兵都下了馬,把馬係住,又脫下了甲,飲酒取樂,到後來,大家都離開職守,到魚裏看戲去了。

於是,大家開始動手了。陳氏、鮑氏、欒氏、高氏手下的人,都披上了慶氏的兵脫下的甲。子尾抽下一條屋椽,在太廟門上撞了三下,這是預先約定的暗號。盧蒲癸在裏麵聽見了,便手提兵器從後麵刺慶舍,王何也從前麵夾攻,拿兵器向慶舍的左肩劈去。但是慶舍力量很大,雖然受了重傷,還能攀住太廟的椽子,拿了笨重的祭器,砸死了幾個人,然後自己也死了。慶氏的黨羽,參與大祭的,也都被殺死了。這時候,景公非常害怕,鮑國說:“主公別怕,我們為了主公的緣故,才這樣做的。”陳須無又請景公脫下祭服,伴他回到內宮裏。

慶封回去,到了半路才遇到家人,報告他這個壞消息。他便帶了黨羽從北門攻進城來,再進攻內宮。可是陳須無、鮑國他們守得非常堅固,無論如何攻不下。他沒有辦法了,知道自己在齊國站不住腳了,隻得出逃魯國。

到了魯國,他把一輛車子獻給魯國的大夫季武子。這車子裝飾得非常華美,漆得非常光滑,可以照得出人影。魯國的大夫展莊叔見了說道:“車子這樣考究,齊國的人民一定很苦了,怪不得慶氏要滅亡啊!”

【博聞館】

商周的服飾

文中講到景公祭祀時有專門的祭服,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商周時期的服飾。商周時期,已經不是身披樹葉的時代,此時已經是上衣下裳,頂冠躡履。安陽殷墟出土的兩個碾玉童子,都是頭上兩個丫角,身穿右衽、束帶及膝的上衣,下著長及腳麵的褲子,腳穿平底鞋。從周康王時期的《大盂鼎》上的文字可知,西周初年已有帽子和繡有華美花紋的鞋子。《論語·鄉黨》“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說明除去一般的衣服而外,還有專為睡覺穿的寢衣。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一種新型連體服飾“深衣”。深衣不僅用作常服、禮服,且被用作祭服。在戰國時期,中原借鑒少數民族的衣服,尤其是胡服的誕生打破了服飾的舊樣式。胡服的短衣、長褲和革靴設計,善於騎射,便於活動,廣為盛行,“胡服騎射”成為富國強兵的改革措施。

商周時期衣服的顏色和衣料也很豐富。關於顏色,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關於衣料,平民百姓一般穿麻和褐衣。所謂褐,是用獸毛撚線再織成布。而貴族則有帛和裘可以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