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秦國這兩個大國出兵討伐吳國,後來聽說吳國早有防備,就轉而侵略鄭國。楚秦的大軍圍住了麇這座城池,鄭國將軍皇頡是守將,皇頡出兵拚死抵抗,但最後皇頡還是成了楚將穿封戌的俘虜。
楚軍內部不和,穿封戌立了大功,開始遭人忌恨,楚王的弟弟公子圍想把抓皇頡的功勞搶到手。於是公子圍和穿封戌就為功勞的歸屬爭執了起來,鬧得不可開交。
兩個人決定找伯州犁評理。伯州犁說:“既然你們都說是自己抓的,那問問被抓的人,事情不就水落石出了嗎?”他找來皇頡問道:“他們兩個因為你而爭吵了起來,究竟是誰抓的你,我想你最清楚吧!”接著,伯州犁把自己的手抬得老高,指著王子圍說:“這個人是王子圍,他可是我們國君尊貴的弟弟呢。”意思是說王子圍身份顯赫,不是你這個階下囚得罪得起的。接著,伯州犁又把手放低指著穿封戌說:“這個人叫穿封戌,是我們國家方城外的一個小小縣尹。”意思是他無權無勢,替你撐不了腰,如果你說了實話,穿封戌可幫不了你。伯州犁又陰陽怪氣地問道:“到底是誰俘虜了你呢?”皇頡心領神會,趕緊回答道:“我是被王子圍抓到的。”
穿封戌大為震怒,拿著戈就去追趕王子圍,但是很可惜沒有追上。
這就是著名的“上下其手”的故事,比喻串通作弊,玩弄手法。
【博聞館】
科舉作弊趣聞
上下其手,指上下串通舞弊,玩弄手法。隋唐以來的科舉製度,成為貧寒士子走上宦途的主要路徑。千軍萬馬為了過科舉這條獨木橋,有人十年寒窗,也有人想到了作弊,這其中就包含了不少作弊的趣聞。當然,作弊的不僅包括考生,還包括考官。
唐代有行卷溫卷的風氣,就是考生考前將自己的詩文送給主考官審閱,以博得主考官的賞識。如果主考官確實欣賞你的才能,在錄取的時候會適當照顧一下。因為如此,連大詩人杜甫都獻過兩篇大賦呢!楊衡的一個表弟用楊衡的詩文去行卷,結果被錄取。楊衡後來也中了舉,和表弟同朝為官。有次,楊衡見到表弟,就嘲諷他說:“‘鶴聲飛上天’,這句詩還在嗎?”表弟臉皮也足夠厚,竟然回答說:“我知道這是你最愛的一句,所以不敢偷!”畫外音大概是,除此之外,我都可以偷。
宋代有鎖院、糊名、謄錄製度。鎖院就是考試和閱卷期間,主考官不能和外界聯係。宋朝的鄭獬非常自負,寫文章把自己大加讚許了一番,把自己比作英武的騏驥和靈異的巨鼇,而把主考官比作了劣馬和頑石。主考官因此非常記恨鄭獬,一心想斷了他的仕途。主考官精選了卷子,隻要以為是鄭獬的都落選,但因為有糊名製度和謄寫製度,就是考生的姓名是被糊起來密封的,考卷也被重新抄寫過,以防考官知道考生的姓名,認出考生的筆跡。所以主考官還是選錯了卷子,拆封之後才發現鄭獬得了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