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之中,二四必定不同,一聯之中,二四必定相對。如平起,是二、四、七、九字必是平、仄、仄、平;仄起反之,果然知一必知二。兩聯之間,二四必定相粘(即相同),如平起,七、九、十二、十四字必是仄、平、仄、平,以此類推。
從此便可推算全詩格律之六成。尚有每句一、三字未定。一、三字再用一些避忌,去排出格律即可。“一三未必不論”,一、三字有時一定要論
每句皆不可三平尾,三仄尾。簡單可以定出平平尾句與仄仄尾句的第三字的平仄,必是中平平仄仄或中仄仄平平。但這與平仄尾或者仄平尾的句子無關。討論什麼,就討論什麼,不應該牽扯其他問題。
每句皆不可孤平,兩仄夾一平,即為孤平。這種就限製了平仄尾的句子,必定為中仄平平仄。而仄平尾的句子,就有些有趣,若第三字為平,則中平平仄平皆可;若第三字為仄,則首字必定為平,平平仄仄平,這樣第二字不會陷入孤平的境地。簡單說,仄平尾句,因為第二字為平,故一、三字至少有一平。
至於拗救,當作特例解。如著名拗句“平平仄平仄”,名句有“涼風起天末”、“回看射雕處”等句,暫不論其是否孤平,其早已違反“二四分明”的基本原則。將其視作一次對格律的再創新即可。久不變,自然會有些變,有些嚐試。若將其作為正格,時時應用,可謂舍本逐末。
章法之上,首聯可用對仗,尾聯必不能對仗,其餘聯必須對仗。偶有特例,甚少。有頷聯不對仗的,更有尾聯也對仗的。
暫且不論作詩,就是對詩詞知識本身,大眾也是有所欠缺的。
任何一門學問的培養最先、最好的培養都是先培養興趣。大多數人都不是驚才絕豔,一點萬通的。這時人們所需要的並非是大量的知識,而恰恰這個社會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大量的知識。在一個人沒有自己成熟的思考或者說還沒有一套切實可行的研究手段之前,大量的知識和結論隻能是毒藥。
有對學問的興趣還不夠,你看了一眼,覺得這門學問很有趣,這隻是假快樂,絕不是真正的快樂。用對方法技巧,通過一定努力,解決問題,得到進步,這時得到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新學一樣東西,蒙昧無知,便如小孩一般,正是易經中的蒙卦。蒙以養正,必要建立正潔之心。不僅如此,小俠覺得還要培養人們對學問的需求,正是易經中的需卦。有需方能有得,通過追求而滿足需求。易經六十四卦,蒙卦第四之後便是需卦第五。
現在好多孩子,都是蒙未養正,需必有應,這樣怎麼養得好孩子?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根本不用付出就可以得到,誰還會珍惜自己所有的東西。
小俠若想扭轉這樣的局麵,當前能做的也是有限。就是盡量提一些高質量的詩詞本體知識問題。用問題,來引起人們的思考,引起人們原來“我還真是一知半解”的想法,才會最有效果。
自然會拉動一批真正愛詩之人,圍繞在這些問題之旁。能夠回答出來最好,不能回答出來,也能得到進步。有些問題,根本就是沒有答案的,甚至有些值得商榷之處,這也無妨。
小俠是個分霸,他將這些天來所有的積分一股腦兒地拿了出來。積分流動起來了,人們還會提出新的,有趣的問題,皆會得到進步。
這日,小俠遇到一個趣題:“《將進酒》裏的五花馬、千金裘,是李白的還是主人的?”
小俠知道,當年恩師被貶,隻有這一馬一裘與豪龍劍相伴。劍是君子的氣節,不能換;葫蘆是用來裝酒的,也離不了身。所以,李白是願將自己所有東西都拿來換酒了。“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正與“千金散盡還複來”相對。
然而,小俠直接若是指出多處考證依據,如實回答,反而會讓這道題的效果大打折扣。人們記錄這個答案,就會成為標答,便限製了人們的思維,就算再正確,也沒什麼用。
於是,隻能冒著被逐出師門的風險,答曰:“我想,至少有一樣是李白的吧,不然也太沒臉沒皮了。”
七玄:“兄弟,你還是太年輕了,兩樣都不是李白的啊!李白那時候被貶官,就是個坑子啊。喝酒都是別人請的,你說這寶物是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