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且寒冷幹燥,年均氣溫5.5℃。隻要出了雁門關,北風、西風以及西北風就成了這裏的常客。而劉邦此時出擊匈奴,正值農曆十二月到一月之間,天氣自然不是一般的冷。而大軍陷此絕境,衝殺不出去,此時再多的計謀也無計可施了,一籌莫展的劉邦等待著死神的一步步臨近。
關鍵時刻,陳平竟然想出一條妙計。不過曆史上並沒有記載這條計策的內容,然而在民間卻留下了許多版本。但這些版本是否存在曆史的真相呢?我的答案是——未必。
我們首先對比一下圍困者與被圍困者之間的實力對比。
(一)兵力對比
冒頓單於:騎兵四十萬,馬匹無數。劉邦:按兵力總數計算,共計三十二萬。前兩次戰役中按其正常損耗,大約要損失一萬人,剩餘人數三十一萬。而在進駐彭城之時,凍死凍傷者十之二三,劉邦手下能夠戰鬥的人也就二十一二萬。兵力對比之中可以看出,劉邦以二十二萬的步兵對抗匈奴四十萬騎兵。麵對如此情景,劉邦隻有死守的份。不然自己這二十萬人就得被四十萬騎士如切蘿卜切菜一般,殺得橫屍遍野。
(二)後勤保障對比
冒頓單於:長時間居於苦寒之地,冬日保暖設備一應俱全。劉邦:想早日結束戰鬥,並未備足保暖禦寒產品。如此寒冷的天氣,二十萬大軍幾乎不具備什麼戰鬥力的。
(三)軍事能力對比
冒頓單於:能統帥四十萬精兵強將馳騁草原。劉邦:最多統兵十萬,善將將而不善將兵。無論從軍事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還是單兵作戰能力上,劉邦都不及冒頓單於。
所以,劉邦在這次被圍中,根本沒有反抗的能力,也不具備談判的資本。而能夠管理四十萬人的領導,絕對不會聽信老婆的片麵之詞,輕易將劉邦放走。那麼劉邦在這次圍困中是如何從四十萬人的包圍中找到缺口,又是如何從這缺口逃走的呢?
堅持了七日的劉邦,每天要經曆冬日的嚴寒,三軍將士要飽受饑餓的威脅,最終,劉邦的心裏防線終於坍塌了,他不得不放下帝國皇帝的麵子,決定投降了。而麵對實力如此不等的談判,冒頓單於又為什麼會接受呢?因為任何一個領導,他所考慮的問題是全麵的,也是具有發展眼光的,尤其是冒頓這樣的一個領導,他絕對會顧全大局,為手底下的四十萬人獲取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說,冒頓單於並沒有殺死劉邦、滅掉二十萬大軍的想法,否則劉邦焉能支撐七日。從這裏作為突破口,我們自然就找到了答案。而劉邦此時忙於逃命,可以將天下一切作為交換自己性命的籌碼。如此一來,冒頓自然能夠從劉邦手裏撈到最多的好處。
反過來看,如果冒頓殺死了劉邦,不但漢朝要與自己為敵,而自己連個毛都撈不到。並且劉邦軍隊的戰鬥力,在冒頓眼中根本算不得勁敵,自己逐水草而居,如果能長期從漢朝手裏得到生活用品,何樂而不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