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封了一溜十三遭,隻是把那些和自己關係十分密切的人封王封侯了,身邊這些蝦兵蟹將卻並沒有理會。
說來事也湊巧,劉邦從陳地往回趕,路過洛陽,準備歇歇腳。在去往自己高檔豪華套間的路上,看見一群武將東一堆、西一堆,坐在沙子堆上,聊得很是熱鬧。劉邦起了疑慮,這幫小子在幹什麼啊?遇到問題要找老師,此時劉邦想起了自己的指導教師——張良,將沙堆上的事情一五一十的敘述了一遍。張良一聽,這還了得,這幫小子要造你的反了。
張良的判斷是正確的,但大家夥造反的原因是不是因為沒有封侯拜相呢?我看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麵。因為劉邦在取得天下後,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將那些對自己存在威脅的人物一一鏟除,誰又知道下一個鏟除的不是自己呢。保命要比封侯重要,關鍵時刻,誰也不願意為了一個爵位去和劉邦對著幹,但是大家都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這就說不準了。
那麼張良是否有猜到這一點呢?大概是有的。但能不能說呢?不能。如果說因為利益而反叛,對於劉邦而言,這不算什麼大事。但是為了保命而反叛,這些人一個都不能活。劉邦是一個優秀的權謀家,成為天子之後的劉邦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危害自己統治的人必須得死。所以關鍵時刻張良采取的策略是正確的,他讓劉邦封了自己最討厭的一個人——雍齒。
要說這人生也真是奇怪,你有喜歡的人,也有討厭的人,但有的時候幫助你的偏偏是你討厭的人,而這個你所討厭的人,你又不得不給他好處。雍齒和劉邦就是這樣的關係。想當年雍齒背叛老夫,氣的老夫大病一場。反過來卻要封這家夥一個什方侯,雖不甘願,卻也無可奈何。不過這是做天子要闖的第一關,不能以自己的意誌支配事情的發展。
劉邦備好酒席,滿心不情願卻滿臉歡笑的接見了這位雍齒先生。本以為是一場鴻門宴的雍齒突然喜從天降,自己被封侯了,此時不知道他的內心如何感慨,如果上天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他絕對不會在背叛劉邦了。而在座的群臣都說了一句話:“我屬無患矣”。大家看看,所有人都在說什麼?“無患矣”,“無患矣”。如果是封侯未成,又有何患。隻有生命朝不保夕,才心生憂患。而劉邦封雍齒的舉動也向群臣傳遞了另一個信息:皇上最討厭的人都沒殺,我們誰不比雍齒強,自然無患矣。由此看來,我的猜測至少從人情上說得過去。
劉邦安撫了眾人,自己暫時可以安心了。沒事把韓信,蕭何這些人叫過來談話。一天,劉邦心血來潮,突然問了韓信一個問題: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你最多就能帶10萬人。劉邦一聽很不高興。然後繼續問道:你能帶多少人。韓信回答說:我帶兵那是越多越好。劉邦又是不高興。結果一向謙和的劉邦開始反駁了。你能帶這麼多兵咋還栽到我手裏了?韓信此時才看透劉邦的心思,立時轉換自己的語言風格,捧一捧劉邦,說道:你善於帶領打仗的將領和統帥,我善於帶兵,所以帶兵的打不過帶將的。劉邦雖然高興,但內心還是埋下了對韓信的隱憂,畢竟這小子說的都是實話,萬一哪一天他要是從我眼皮子底下溜了,我老人家可死都不瞑目了。
一年的時光在紛紛擾擾的國事家事中結束了,轉眼間來到了公元前200年。劉邦又接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被自己遷徙到太原的姬信造反了。造反的根本原因是被劉邦逼的。
這哥們自打去年被劉邦派到太原以北的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心裏老大不樂意了。但劉邦交給了他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那就是保家衛國,戍疆守土。既來之,則安之,領導發話了,咱就得把事情做好。來到晉陽的姬信考察當地的地理狀況,決定要把邊防線向北移,並上書劉邦駐守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劉邦二話沒說,大筆一揮,哥們我批準了,你得好好幹。受到劉邦鼓舞的韓王姬信,卯足了勁大幹一場,結果黃天不負有心人,公元前201年的秋天,匈奴沒吃的了,便大舉入侵,把韓王姬信給圍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