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戴餘金:讓學生以理想的名義學習(2 / 3)

而在初中階段,戴餘金最希望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三年中認識自我,發現自己的夢想或是理想。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分數最重要,一味地要求學校注重成績。分數固然重要,但戴餘金向來把一句話掛在嘴邊——“沒有分數不要出來混,出來混不要講分數。”分數隻是紅包。“紅包,就是在你學習過程中的一種鼓勵。像我就是寧波師範學院畢業的。說起來就是專科,連個學士學位也沒有。這樣看來,我的紅包其實就是小小的一個呢。”戴餘金幽默地說,分數就好像你人生路上為了獎勵你的付出而給你的一個紅包,你的成績高些,紅包就大些;成績低些,那麼紅包就小些。它隻是一個獎勵的性質,沒有它你依然可以走下去,並不會太大地影響你。”

戴餘金引用了成玉琨教授的一句話:“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隻有分數,過不了明天。”戴餘金認為,分數是要的,但不能為了追求分數,而不要生命。他提倡的是“以理想的名義學習”。正如他在教學樓門廳牆上寫的這行字的下麵掛著的四麵錦旗:黨旗、國旗、團旗、校旗。這分別代表了四種學習的動力,大致可以理解為為了黨、國家、個人或是學校。戴餘金引用北師大林崇德教授的一句話說:“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以國家民族的利益作為目標學習的,人的目標越大,動力就越大。”學習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決人類的問題。

戴餘金的辦學目標是:培養善學習,能動手,有理想,知行合一的祖國花朵。首先,善學習,它分為兩部分內容,一是會讀書,這是對自己的;二是能求助,這是自己與別人交流,比如,找外語翻譯之類的就是一種求助形式。其次,能動手,戴餘金特別提到了他們學校一年一度的文化節,就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某種項目,激發學生的興趣。

西店初級中學每年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是學校的文化節,個人或班級會拿出英語歌唱、話劇、小品等有特色的節目,這樣的表演會持續一周。此外,學校還設置了文明之星、藝術之星、體育之星以及“攻關紅旗手”等單項獎項。其中,“攻關紅旗手”是為鼓勵在某一階段內進步較大的同學而設的,這使每個同學都有機會獲得這些榮譽,這對學生無疑是一種鼓勵,不但促使同學們盡最大的努力學習,也使他們的優勢得到充分體現。第三,有理想,戴餘金說他最崇敬的人就是一代名家王陽明,他就是一個非常有思想的人,並且給了自己很多的啟發。這些綜合起來,便是要知行合一,知與行是並列的,同等重要,相輔相成。這就是道德和行動的統一,而誠信就是知與行的橋梁。

學校每年至少辦50場大大小小的活動,每個備課組都得出個活動。其中的文化節大概是最吸引人的了。像現在正在就讀的一個初二學生,他的成績並不算好,但是這個學校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任由學生自由發揮特長的文化節留住了他。他熱愛籃球,文化節時的三人籃球賽無疑是他展現自己的一個舞台。戴餘金笑著回憶,不同於一般學生比賽的時候還是穿校服,他穿著一身專業的球衣,在球場一站,整個人都顯得有精神了,打球也打得很好,以後可以考慮去體校發展。有了這樣一個活動,他能感受到快樂。而這個愛好或許就能幫助他在將來找到一份喜歡的工作。學校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個性,學校不需要一堆一模一樣的學生。

對於戴餘金說的“個性”一詞,在2011下半學年開展的西店初級中學“學習吉尼斯紀錄認證觀”活動中更能夠充分地體現出來。“學習吉尼斯紀錄認證觀”是西店初級中學的一個特色項目,是指學生自告奮勇,推薦自己的一項優勢絕活,經過班級同學以及團委學生會的認證,以學校團委、學生會的名義或者以戴餘金個人的名義贈送給該同學證書,這不失為一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學校多元化發展的好辦法。

“像這個紳士獎,我們都知道紳士是男的,但是在我們學校,女學生也可以。還有淑女獎咯。隻要學生穿戴整齊,講文明,講禮貌,個人衛生什麼的都好,都是有機會獲獎的。”戴餘金繪聲繪色地說著。不僅如此,在戴餘金獨特的教學理念之下,西店中學的三好學生評比標準相對於其他學校也顯得十分特別。學校十分注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提出“學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主張充分發揮學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龍頭作用。以“學會做作業、學會排隊、學會掃地”三個途徑為抓手,規範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入手,教育學生增強自學、自護、自強的能力,學會自律、自省、自責,積累學生的知識、責任心,積累學生的個人修養,提高學生思想品德修養。改進了對學生的評價方法與方式,確立了以“在學校是個好學生,在家是個好孩子,在社會是個好公民”為內容的“新三好”的評比標準,把三好學生的評比與家庭、社會緊密聯係在一起,為學生成長樹立身邊的同伴榜樣,讓每一個學生發展,增進每一個學生的生存能力,讓每一個學生充滿自尊,更加自信。讓學生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亮點。

盡管西店初級中學地處農村,各方麵力量相對城市顯得比較薄弱,但仍建立了書法、銅管樂隊、田徑、籃球、文學等10多個課外興趣小組,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特長生。一年一度的學校藝術節、科技節、運動會,更是全校師生的“嘉年華”,為他們提供了盡情展示自己特長才情的舞台。一些同學說,像文化節這類的活動讓他們看到了身邊很多同學的另一麵,平時沉默寡言的他或她,這時展現出各自不為人知的才藝,讓他們大開眼界。而節假日,學校的讀書閱覽室也有教師值班,對學生開放,即使在春節也不例外。學校不要求學生到學校來夜自修,但當地的家長卻想方設法將孩子送到學校,一名家長這樣說:在這樣安靜的校園裏學習,孩子肯定不會變壞。僅2007年,戴餘金所在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就有70餘人次在省、市、縣各級各類競賽中獲獎。戴餘金就是要為學生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夢想能在這裏放飛,讓學生以理想的名義學習。

時刻把師生牽掛在心頭

為了能讓學校更好的發展,同時從學校實際出發,2008年,戴餘金在距現在的西店初中6公裏的地方開設了民工校區。一來是為了本部的學生能更專心地學習、生活;二來是考慮到,外來民工子女流動性大,經常可能完成不了課業就轉向他處。所以,兩個學校要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各自運行。如果說本部校區的學生注重的是思想教育,那麼民工校區的學生注重的就是生活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農民工子弟的特長,學校更加注重學生們生活教育和運動方麵的培養。在學校裏留出一塊很大的空地作為民工子弟的勞動實踐基地,讓他們動手勞動,體驗勞動的快樂與艱辛,把種上來的蔬果交給食堂,既是對學生的實踐鍛煉也為學校提供了可觀生活資源,真可謂是一舉兩得,也正符合戴餘金的辦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