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德育創新”也是教育改革的一個方麵。
為了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避免不良風氣,林校長大力推廣“平民化教育”,對學生提出了“五個不準”:不準穿名牌進校園,不準互相攀比,不準留長發,不準帶太多的零花錢,不準吃零食。這個標準也得到了學生家長廣泛的認可和支持。其次,將“封閉式”教育與“開放式”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與寧波各大學校開展廣泛的交流借鑒以及各類實踐活動;把學生送到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進行學習交流;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實踐能力。同時,在保障學生安全的條件下,組織了春遊、秋遊等戶外活動,讓學生更好地親近大自然,聆聽大自然。
在任何一項改革實施的同時,都會有反對的聲音,林校長的教育改革同樣麵臨著很多的阻力。
當今的教育問題很明顯,大多數老師和家長都過多注重於學生的成績,認為隻要中考和高考取得高分就是好的教育從而忽略了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林校長主張“不拘於中考、高考,但贏得中考、高考;改造教師的經驗,戰勝教師的經驗”。
改革之路是很漫長艱辛的,隻有取得成果才能讓人信服,得到人們的認可。改革會與主流價值觀相衝突,在教育改革中相對應地也就有了“支持者”、“跟隨者”、“旁觀者”、“反對者”的角色。當講到這時,林校長突然想起有那麼一封信,是一名反對他的教育改革措施的教師,寫給教育局局長的投訴信。信中提到林校長提倡教育改革,但卻沒有把他自己的兒子放在課改的試驗班中,並列舉了教育改革的種種不良後果。但林校長用他寬廣的胸懷包容了這位教師的過激行為,這正是一位改革者所需要的高尚品質。
當然,付出代價的同時,改革也帶來了收益,在7月5日學校召開的教師論談中,六位改革中較先進的老師上台分別作了有關自己教改認識與經驗的報告,之後林校長就他們的談話總結出了“六動理論”。“六動理論”包括“心動”、“腦動”、“腳動”、“手動”、“嘴動”、“湧動”,它很好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所謂“心動”就是對教育的情懷和美好的願景,讓教育芬芳彌漫;“腦動”就是對教育改革有自己的思考,有解決矛盾的能力;“腳動”就是將教改付諸行動,腳踏實地;“手動”就是教師在改革的過程中作總結與論文發表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嘴動”就是在“教改論壇”中分享改革行動的心得;“湧動”指的是“教改湧動”,豐富觀課文化。
寧波市教育局也在各校的交流中多次表揚了高新區外國語學校“空氣中也彌漫著學習”的濃厚氛圍,使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教改的成功,也堅定了林良富接下去進一步推進教改的決心。
林良富意識到,教育改革的成功與否不僅僅取決於它的方向是否順應時代趨勢,更重要的是在於改革者本身所具有的人格品質。他結合這幾年的改革經驗,提出了以下這些作為一名改革者所必須具有的人格品質。
第一,要有曆史使命感,站在曆史的潮頭看問題。從教育改革總體,宏觀設計上來引領教師,辦好老百姓認可的學校,具有“教”與“學”典型意義的學校,讓教育贏得專業的尊重。
第二,要有博大的胸懷,全局的觀念,敢於擔當的責任,要有容忍的氣量,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學會等待別人的理解。
第三,要有智慧,麵臨改革複雜的矛盾時,要學會如何設計改革,找到切入點在哪,而林校長在改革中為了更好地加快步伐,解決矛盾,也適時地提出了“十六字方針”:關懷生命,整體優化,和諧關係,動力優化。
第四,要實幹。林校長認為,中國人缺少行動,需要實幹精神,把想法付諸行動。2009年的時候,學校組織學生進行為期七天的軍訓,為了更好地體驗學生的生活,發現問題,他們召開了七天的暑期研討會,這一點是非常難得的。
此外,林校長還表示教師要帶著思考來從事自身的事業,在積極投身教改的過程中,不要得過且過,要努力締造教學成功的案例,加強合作,一路同行,共同分享教改所帶來的風景。
課堂教學生活化
作為數學學科,它本身是要保持一種嚴謹性,而且要特別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但林校長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什麼會慢慢轉變這種思想呢?其實這和他的一個習慣有關,他常常傾向於否定自己,想更廣泛地接納其他的風格。在教學的過程中,他有這樣的體會,就像他提到的,寧波數學課堂教學的結構非常嚴謹,這種嚴謹和教學設計的線性思維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但是如果線性思維在教學設計中體現得過於充分的話,往往就會削弱學生的多元思想,或者會把學生那種最本真的、原生態的想法過濾掉,甚至說過早地扼殺掉。
於是那時他就開始思考:教師的教如何才能給學生們的學以更多的關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怎樣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就這樣,他從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開始“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究,主要應用在數學的教學上。
林良富強調“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有這麼幾個關注點:第一就是題材生活化。引用的數學材料盡可能跟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而且在結合的過程中一定要用上數學問題。第二就是參與性。師生課堂生活的一次經曆就是一種經驗,所以生活化的課堂一定要有參與性,能夠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習。第三就是將知識應用於生活中。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解釋和運用,讓他們嚐試著把學到的知識,用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可以解決的問題上。
在上軸對稱圖形這個章節的時候,他用到了“畫龍點睛”的故事。他鏤去龍的眼睛,教學生運用對稱軸的知識去尋找對稱的龍眼。在尋找龍眼的過程中,學生就掌握了對稱的知識點。諸如此類的方法還有講出老師名字中對稱的字,找找同學們的名字中是否有對稱的。這裏還有一個小故事:在一次外出講課的時候,講台下坐了很多聽課教師,同學們都很緊張,林校長為了使課堂氣氛變得輕鬆,就以自己的名字為切入口。他親切地問道:“你們知道今天給你們上課的老師是誰嗎?”“林老師!”“林老師的全名叫林良富,但我之前並不是這個‘良’,你們猜是哪個字?”有人回答:“是糧食的‘糧’吧!因為你父母希望糧食無憂。”“老師之所以改成現在這個‘良’是喻指學業優良。結婚那會兒,有朋友開玩笑叫我改名字,你們猜猜是改哪個字,改成什麼?”有同學說:“改‘良’為‘娘’,因為結婚了,有一個女人陪伴你了。”頓時哄堂大笑,課堂的氣氛一下子輕鬆了。當然,有同學是回答“改‘富’為‘夫’”,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為了讓學生對圓柱有一個形象的認識,林校長把“蜂窩煤”帶入了課堂,這種新奇的授課方式,充分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課堂不再枯燥無味了,取而代之的是生動活潑與趣意盎然,如此一來,也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識。
正是這種新穎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同學們對數學充滿了興趣,激發起了同學們學習數學的熱情。數學,不再是同學們的負擔了。
打造優秀的教師和特色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