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林良富:教育改革潮頭上的“珍珠”(1 / 3)

林良富,現任寧波萬裏國際學校校長、高新區外國語學校校長、浙江萬裏教育集團副總裁。華東師範大學教育與管理研究生課程班結業,北京師範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中學高級教師。創造性地提出“以學生為本”、“課堂教學生活化”、“珍珠理論”等教學理念。主編《追尋兒童數學教學之真》、《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走向學習型學校》等論著60餘萬字。曾被評為浙江省教壇新秀、寧波市首批名教師、首批“寧波青年五四獎章”、浙江省特級教師、寧波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市優秀共產黨員。

走向萬裏

林良富畢業以後被分配到了奉化市大橋鎮中心小學。工作頭五年,他就評上了“教壇新秀”。1994年獲得了全國數學課堂教學觀摩課一等獎,奉化市人民政府也因此頒發給他“脫穎而出”特別獎。在獲得榮譽,享有成就感的同時,他漸漸感覺到,在這個相對高的領域中,幾乎沒有能夠和他深入對話,探索教育改革道路的誌同道合之人。與此同時,雖然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活躍,但是辦學體製比較呆板,教育者也缺少對教育進行更深層次思考的動力。這種比較保守的教育模式,讓林良富內心深有感觸,他開始進行一係列深入的思考。另外他對自己也有清醒的認識,他沒有滿足已經獲得的榮譽,而是追求更高的目標。說來湊巧,在作出最後的決定之前,他看到了一篇當時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黃新茂同誌的文章《讓基礎教育活起來》。看了這篇文章之後,在大受啟發的同時,更多的是震驚和由此帶來的深思,而恰巧在這個時候,當時萬裏教育集團的董事長和總裁也不厭其煩,三番四次親自去奉化約林良富談話,邀請他加盟萬裏集團。林良富最終被萬裏高層的膽識、魄力、責任、誠意所打動了,之後他就作出了重要決定——加盟萬裏。

萬裏教育集團是一家具有全民事業性質的教育集團,它最早提出了教育經濟一體化的思想,而它的教育體製機製也很靈活自主,既不同於公立學校,也與一般的民辦學校有所區別。在辦學過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提倡“海的心胸,山的思想”這樣一種教育理念。除此之外,萬裏集團還要求學生做到“五個學會”: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創造。從一年級就開始實行牛津全英語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始終站在教育的前沿。當時萬裏教育集團這些頗具特色的辦學理念、辦學舉措、辦學體製都與當時林良富對基礎教育的認識不謀而合,理所當然萬裏也成了他實現自己教育理念的平台。

就這樣,雙方開始了彼此默契而又愉快的合作。

脫穎而出任校長

初入萬裏國際學校時,林良富隻是以一名普通教師的身份來應聘的,帶著歸零的心態,開始在新的環境中成長,當然,在這麼多優秀的競爭者中,能夠用僅僅一年的時間讓大家看到他的閃光點,與他個人因素是緊緊相關的。他身上的管理能力和領導潛質,在做普通老師期間已經展露無遺。林良富考慮問題總是比較前衛、全麵,超越了身邊的其他同事,而他也始終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所以他會適時地展現自己的才能。

有一次學校組織教師去奉化旅遊,到了奉化境內,坐在後座的他,主動地站起來走到前麵,當起了大家的導遊,熱情地給大家講述奉化的曆史、人文和生活特色,盡了地主之誼,使大家對他的認識更加深入,也意識到了他出眾的口才和待人接物的禮儀。所以第二年學校開始籌建工會的時候,大家一致推選他為工會主席。

同時,萬裏國際學校的文化氛圍也給他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環境和人是互動的。該校作為一個新型的學校,崇尚真才實學,不拘一格降人才,讓有才能的人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林良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潛能,利用學校機製的民主性,使自己在同事中脫穎而出,擔任了萬裏國際學校的校長。

順應時代變化的教改

林校長對於教育改革有著強烈的念頭,他認為,教育一定要在不斷改革中發展。教育是複雜的,深遠的,在教改中,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同時也要認識教育規律,使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教育改革他有以下三點獨特的認識:第一,教育改革的目的不是為了變化而變化,而是為了尋求教育的進步,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尋找到真正適合人才發展的規律。第二,在學校裏,教育改革是有必要的,改革的切入點可大可小,關鍵是要營造出一種改革的氛圍,使學校的教育機製更加活躍和靈動。第三,改革的方向和路子一定要正確,這要從兩個方麵來闡釋:首先,是要做正確的事,作為一個教改者,要清晰地認識到整個教育改革的走向是怎樣的,要站在改革的潮頭。其次,教育改革往往來自於外界對教育內部的需求,但也不能過多依賴外在力量,教改要產生內源性力量,使得內在的需求推動改革。

他通過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這三個觀點中的核心要求。在改革中,他一直堅持“讓教學走向學教,讓教室走向學室,讓學校真正成為學習者的樂園”的辦學理念。為了實現“從教學走向學教”,他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其中包括“四大策略”和“六大載體”等一些具體措施和對師生的要求。“四大策略”即先學後教,以學定教,評學論教,研學促教,這使得教學走向學教成為可能。而“六大載體”,通過全麵使用導學案,指導學生會預習,老師少講,讓小先生們開口講起來,分層走班教學常態化,讓不同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小組圍坐,合作學習,教室四周掛白板,資源生成共分享,“三環六學”模式,學生自助,讓教學走向學教落到實處。

不僅如此,林校長還提出了“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概念。他認為,教師應該在“教學題材生活化”,“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學習”,“盡可能給學生創造機會,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這三方麵上下工夫。而他總是以身作則,譬如,上“平行四邊形的麵積”那堂課的時候,為了能讓學生有機會把剛學到的知識進行運用,他想了個辦法:他把中國地圖輸到電腦中,給學生們看,他說,同學們,我們看看這31個省市,哪一個省份的圖形接近我們今天剛學過的平行四邊形啊?學生找到了說,山西省的外形挺像這個圖形的。他說好,那我現在就要讓你們算算山西的麵積,我不需要你很精確,隻要粗略的估計一下就行。然後,他給學生們提供了一些信息,讓學生利用這些信息算出答案。林校長覺得這也是問題解決意識的一種開端,而且一般來說,學生剛學完,讓他們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他們會很有興趣,認為自己確實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些現實的、有趣的教學方法拓寬了課堂教學的空間,讓學生感到知識就在身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林校長對教育改革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並且提出了新的構想和目標。初期目標主要是以下四點:首先,要進一步優化導學案。其次,要進一步優化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再者,要結合各自的學科特點,來再造課堂教學流程。最後,要充分發揮白板展示的功能,讓其效果更加突出。林校長表示這些目標很快就會實現,下一階段就要著重優化課程角度,推進課改。最後,通過自主發展文化的營造讓學校真正成為一所課改的典型示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