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羅誌康:誌在教育 勤在管理(3 / 3)

羅校長早在2009年全國中小學校長發展論壇上就說,高風中學以嚴子陵高風亮節精神命名,就是把培養學生高風亮節的品德作為學校辦學的追求。對於一所學校而言,沒有什麼比文化更重要,對於學校文化來說,沒有人比校長更具影響力了。優秀的學校文化就等於卓越的品牌。校長要通過倡導、培育和維持有助於學生學習和教職工專業發展的學校文化,來促使所有學生成功,促使學校走上內涵發展之路,打造學校卓越品牌。

他談到,校園文化是置身於現代社會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種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亞文化。除具有多樣性、發展性、傳承性等社會文化的一般屬性外,還具有先進性、規定性、教化性、輻射性等特征。校園文化的主體及客體決定了其先進性。學校主體一般具備文化水平高、知識豐富、精神境界高、思想敏銳、品德高尚的特點,因此對許多問題總能有理性的把握,並能夠繼承和發揚古今中外文化的精華。校園文化是在一定時代和社會背景下形成的亞文化狀態,受經濟發展水平、政治需要、法律法規和文化背景的限製。學校是傳播文化的陣地,其根本任務是育人,提高師生員工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校園文化融合了學校管理目標和成員價值取向,融合了課程教學、管理製度等文化特點,從而形成特定的教風、學風、校風,對全校成員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且通過全校成員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麵麵。

羅校長極其重視學校的文化建設,是因為他覺得校園文化作為學校與學校之間競爭的本質核心,有導向作用、約束作用、凝聚作用、育人作用和傳承作用。當羅校長帶領記者參觀高風中學時,記者領略了該校最有其特色的文化長廊。長廊裏懸掛著各式的主題文化圖文板,有我國的名勝古跡、世界遺產,也有學生的書畫作品,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氛圍裏,耳濡目染,在不經意中就學會了一些知識。長廊外沿,排列著二十四孝的圖文石雕,無時無刻不在宣傳著“孝”文化,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在一塊塊石碑上清晰地向我們透露著這方土地所要熏陶的文化。

作為學校主體的師生員工,既是校園文化的創造者,同時又要受到既有文化的約束。表現為政治需要、法律法規、校規校紀對師生員工有硬性約束作用,辦學理想、育人目標、價值取向對師生員工有軟性約束作用。

在《校園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一文中,羅校長提出加強建設物質文化、美化學校校園環境;加強建設製度文化、強化學校管理機製;加強建設精神文化、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實施策略。高風中學可以說是他對這些策略實際應用的典範學校。

校園環境、文化一起抓

校園綠化覆蓋麵積廣不足為奇,但是高風中學的綠化誠然別具一格。在學校正門,有一株自日本引進的千年古羅漢鬆,造型古樸、奇特。科技館南麵的兩株針柏,樹齡已上千年,是名副其實的“樹王”。科技館北麵是一片羅漢鬆林,有大小羅漢鬆三十餘株,高低搭配、錯落有致。大操場南邊小山上,種有一排整齊的大阪鬆。東麵有刻著大海波濤、雲霧飄搖的泰山石。籃球場周邊的五針鬆和或伏或立的奇石,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給人以一種水墨山水畫的感覺。

若非親眼所見、親身經曆,實在很難想象高風中學到底有多美。校園內還有一處別的中學絕對沒有的景觀——鸚鵡園。這裏見到的鸚鵡不僅個頭比在動物園看到的大,而且品種各異、顏色鮮豔,據說這些鸚鵡都能“學舌”。鸚鵡園與學校的風雨長廊、二十四孝圖文石雕一切構成了該校獨特的風格與景觀。

優美的校園環境不僅能夠提供創造良好學習氛圍的條件,更是孕育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的客觀物質條件。

校園文化建設的物質文化、製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方麵相輔相成,也是羅校長一貫秉承的校園建設理念。

校園製度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內在機製,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助推器。

所以羅校長認為,帶有強製性的製度文化環境,一經學校成員的高度認同,不僅能促進良好品行和價值觀的形成,更能凝結為一種無需強製就能在每代學生中自然傳承的精神文化傳統。一所學校必須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和辦學方針,有嚴格完整的規章製度和組織紀律,才能培養和鍛煉師生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才有可能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

“我校將現代理念和學校文化相融合,完善了學校各項規章製度,我當初根據學校新建校的特點,主編了《高風中學教師手冊》、《學生手冊》。”羅校長談及這事頗有自豪感。

在學生培養製度建設方麵,他和學校領導團隊一起完善創建“先進班級、星級寢室”製度,規範學生文明修養。

羅校長還建立“我與文明同行、爭做文明學生”製度,弘揚校園文明正氣。說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創文明、和諧校園。

“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製度,為學生一生打好基礎。我們說教育就是幫助人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會受益一輩子,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大有好處,好習慣是人生中最好的引路人,好成績源於好習慣,我們讓學生依據校紀校規要求反複實踐,通過多次重複成為習慣;也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培養學生自覺、嚴格地要求自己,養成好習慣;也通過我們教師的言傳身教,使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同時我們還創設有教育意義的生活環境,使學生受到積極影響,形成好習慣,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活動來教育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這是羅校長在他自己編著的書裏所提到的觀點,他也用實際行動實踐著這個觀點。

事業教育應該是每所學校都會進行的對新生的教育工作。但是在當代社會,如果有一所學校的事業教育內容中包含《三字經》,那是為了什麼?

“百善孝為先”,羅校長引用一句古話,說:“我們學校的校訓是崇德、勤學、求實、創新,我已經說了,素質永遠是第一的,崇德位於校訓之首。我們進行事業教育的時候還包含《三字經》,別的學校沒有的東西我們有。教這些不是為了做噱頭、搞特殊,而是要讓學生從中學會做人。我要讓他們先學會孝敬父母,先會愛自己的家,然後在學校他們會愛自己的班級。逐漸把這種高度提升到愛自己的學校,最終一定要讓他們學會愛自己的國家。”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羅校長說,如果沒有這種過渡,讓學生愛校愛國,那隻是停留在表麵上、口頭上的愛而已。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的思想,我經常舉辦家長會和學生家長多溝通,請家長們配合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這也是對學生心理上的疏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學生產生不良情緒,或者能夠盡早、及時發現學生帶有的這種不願說出來的情緒。我自己幾乎每周都要給學生們開一次講座。講座的主題也一直都是如何做人。”羅校長表示自己特別注意和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的溝通,就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校園精神文化。

“學校管理智慧源於校長執著的事業追求,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學校管理智慧源於校長積極的學習反思;學校管理智慧源於校長長期的實踐探索。我將繼續努力,真正引領教師、學生和學校健康、和諧地發展,真正做一名好校長、名校長。”這是羅校長對自己這些年來的管理總結,也是他教育生涯的真實寫照。

采寫:薑京 陸菁菁 章敏耀 餘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