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張曦:辦對人民負責的教育(2 / 3)

上任之後,張曦立馬進行了細致的調研和深入的了解,敏銳地指出了製約學校發展的兩大瓶頸問題:師資力量不夠強大,文化建設還需突破。麵對這兩大難題,他提出了“和諧”教育思想,即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文化教育與技術教育、基礎課程與特色課程、眼前利益與終身發展4個方麵的全麵和諧。隨後他結合“上省一級重點,遷建新校舍”兩大任務,出台了一係列的措施。為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他多方聯係,積極推進“名師工程”計劃,率先在全市啟動以學校出麵跨校聘請“名師帶教”活動。在全寧波市範圍內,聘請特級教師和名教師為本校中青年教師進行帶徒活動,一做就是兩年。他親自作為培訓班的顧問和師傅,為本校教師“成名成家”鋪路架橋。為了保證師資隊伍的後備力量,他非常重視青年教師的選拔和培養。如果老教師代表了穩重和經驗,那麼青年教師就代表了活力和朝氣!一個創新的學校就應該充滿活力和朝氣。在招聘教師這項工作中,張曦嚴格把關,杜絕人情,而且他通過規範的招聘製度,請教研組長和外校名師組成學科考核組,把最優秀的應聘者選出來。他堅持海納百川,不拘一格選人才。近3年,招聘了好多例如北師大、華師大、複旦大學、武漢大學等名牌大學的碩士畢業生到學校任教。他一貫堅持任人唯賢,重交流,多溝通,求同存異,以親切和坦誠的態度對待廣大教師,對教師沒有領導架子。在職評、聘任、評優、出國進修上充分發揚民主,形成了一個和諧團結的教師團隊。在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之下,2007年4月寧波三中被省教育廳批準為省一級重點普通高中,實現了三中幾代人的夢想。

在學校特色的建設上,張曦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提出了做強美術班、做優機器人創新實驗室、做大德語課程實驗班的思路。近年來,三中美術班的成績一直處在省內同等學校的前茅,省美術聯考狀元也多次花落三中。同時張曦又堅持開辟新的亮點。有著日本留學背景的他思維敏銳,富有洞察力和國際視野,主動接受新鮮事物。他整合學校美術教育20年經驗基礎,建立健全了美術校本課程和校本教材,他領銜的《美術線描》課題獲得市政府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為了和國際接軌,學校與德國弗裏德裏希—呂科特一級文理中學建立了友好姐妹學校關係,同時他克服重重困難,創辦了德語課程實驗班,爭取多方資源,聘請了專業德國老師,填補了寧波市基礎教育與德國教育交流的空白,也為學生提供了又一個成才的良好途徑,使學校成為寧波市國際教育交流的示範窗口。每年雙方都要派出學生互訪,增進文化、教育上的合作和交流。在張曦的努力下,三中已經和4所國(境)外學校結成友好姐妹學校關係。

張曦認為,在當今信息化和國際化不斷加強的時代,本著時代對學校的要求和教師對學生的責任,他有義務有責任去構建一個幫助學生開拓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加強國際交流的良好平台,從而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針對製約學校發展的硬件建設這個多年懸而未決的難題,張曦積極向各方建言獻策,爭取上級的政策和資金,親自參與設計,在學校設計方案的定奪上,據理力爭,在學校硬件的配備上狠下工夫,引進了先進的分子顯微實驗室、數字化傳感實驗室、電子書包教室、陶藝教室、信息化控製的圖書館。用張曦和學校其他的老師的話說,曆時“八年的艱苦抗戰”,占地近80畝的新校舍終於拔地而起,三中人期盼已久,富有鮮明江南書院式風格和厚重曆史文化底蘊的新校舍終於矗立在江東大地。

每當回想起在寧波三中當校長的六年曆程,張曦總是會動情地回憶起2008年學校140周年的校慶盛典。最讓張曦感到自豪的是,整個校慶的籌劃和籌辦過程中,沒有占用學生的正常學習時間和課餘時間,並且通過創新節省了大量的經費。或許誰都不會相信,從決定舉辦校慶到慶典大會結束,一共才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並且期間有21天,張曦本人不在國內。即便如此,校慶工作還是在他的領導班子的努力下井然有序地進行著,全校師生千人合影、曆屆校友三代同堂、L ED大屏舞台現場直播……一些看似難以完成的任務,在張曦和全體師生的合作下順利完成。比如全校師生千人合影,本來按照預算要請專業的工作室完成拍攝,不算上衝印的成本,就要花費5萬多元。但是張曦利用同學們體育活動課的時間,每個班花了短短10多分鍾完成,然後通過後期的圖片技術合成,成功地完成了1500名師生全家福合影,除去照片衝洗費用,沒有多花一分錢。在有限的資金和時間內,張曦成功地舉辦了一場高科技、重人文的校慶盛典,得到廣大校友和來賓的一致好評。用張曦自己的話說校慶的確應該隆重但是沒必要鋪張和豪華,他就是要辦一場人文校慶,一場科技校慶,一場情感校慶,一場三中人自己特色的校慶。

在“十二五”規劃到來之際,根據第4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張曦與時俱進,初步確定了學校下一輪發展的核心是:打造“和美教育”體係,為學生的美滿人生奠基,並從“製度化、特色化、信息化、國際化”四個維度加快學校現代化建設,力爭到2015年,把寧波三中建設成為寧波市現代化教育的窗口單位。

“和美教育”是張曦最新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從美麗校園、美的專長、美好品行、美妙創造、美滿人生5個方麵詮釋了“和美”的內涵。堅持以人為本,用大氣的教育造就大器之才,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張曦認為教育必須遵循規律,寧波三中可以說是寧波市乃至省內為數不多雙休日不上課的高中之一。當初還有家長為此事給他打電話,質問他這樣的決定是否是對學生不夠負責,擔心高考成績會受影響。但是張曦用事實回答了家長的疑慮:近3年,三中高考成績一本上線人數每年幾乎以10位數的速度在提升,而本科率已經達到了88%。張曦對屬下最常說的一個詞是:抓住機遇。以新校舍建設為契機,學校積極為學生培養“美的專長”配備了最優質的設施基礎:陶藝製作房、插花編織課堂、音樂舞蹈教室……張曦一直認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題海戰術式的教育短時間內在分數的體現上也許有所作用,但是它的嚴重後果是,學生的厭學情緒的積累。導致了“高分低能”這個詞的出現。其實,高分未必低能。要看這個高分是通過什麼途徑獲得的。所以張曦要求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愛好專長,舞蹈、繪畫、運動乃至收藏來充實自己。而且張曦要求以課堂為主渠道獲得知識的前提下,通過開展校園科技節,成立機器人社團、創新實驗室,多渠道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張曦說創新能力是現代社會最稀缺的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18歲的年紀是人生中最富有活力和朝氣的時間段,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提供這樣一個機會,讓他們接觸創新,認識創新,主動去創新。在張曦的關照下,三中的校園科技文化開展得有聲有色,其中機器人社團尤為突出,多次在省級以上比賽中摘金奪銀,並屢屢代表中國赴國外參賽。而且張曦主張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首先要讓學生們放開手去實踐,最關鍵的是要引導學生形成公民意識、規則意識、道德意識、法律意識等美好的品行,因為學生的內在美將會是他們在社會立足的關鍵。隨著三中新校舍的建成,“崇真、尚美、致和”的校訓融進三中的辦學精神,在張曦的帶領下必將開啟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