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會展與產業發展的共同演化
(一)產業集聚演化出符合不同產業發展的會展成長模式
早在1890年,馬歇爾(A.Marshall)的《經濟學原理》中關於外部經濟的研究就已出現“集聚”的雛形概念。馬歇爾指出:具有分工性質的工業在特定地區集聚,可以獲得外部規模經濟的好處,這種好處包括:共享輔助性工業的服務和專業化的勞動市場。他還指出在中小企業集聚區存在著濃鬱的創新氣氛,新工藝、新思想能很快被接受傳播。馬歇爾雖然沒有提出產業集聚的概念,但是指出了產業集聚現象並進行了分析。
研究工業區位的區域經濟學家韋伯(A.Weber)提出了集聚經濟的理論。韋伯在1909年出版的《工業區位論》一書中,把區位分為區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他認為集聚因素可分為兩個階段,即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在初級階段,企業通常通過自身的擴大而產生集聚優勢:在高級階段,各個企業可通過互相聯係的組織使地方產業集聚化。
1.市場是產業集聚主要驅動力量,同時形成了相對應的會展發展模式
中國產業集群的產生而言,絕大多數是在市場規律作用下由企業自我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其中,廣東珠三角的產業集群是由外商直接投資驅動下的外向型加工業集群,浙江溫州一帶是依靠當地企業家和工商業發展起來的特色品產業集群,而北京中關村則是依托密集的國家高科技資源形成的高科技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形成無不是在市場力量驅動下形成的,而這種形成的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也為會展業的發展提供了舞台。
2.地方政府將產業集聚與會展業成長協同推進
目前,中國依靠政府規劃培育起來的各類園區很多,如大學科技園、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等,其中有些已經出現產業集群的雛形。雖然中國各級政府舉辦的各類園區數量眾多,其中一部分在“園區化”的基礎上已開始向“集群化”方向發展,但總體上看,完全在政府主導下培育產業集群比較難以成功。代表性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與驅動力量以上對中國產業集群形成機製的主要途徑進行歸納和梳理,但是,應該看到,就像產業集群內涵所預示的那樣,每個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自身的特點。下麵以具有代表性的東莞IT產業集群、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晉江製鞋產業集群、溫州的產業集群和寧波服裝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曆程為例,來揭示產業集群在中國興起的基本驅動因素。同時,與這些產業集聚形成鮮明對應關係的是其會展群。
(二)產業發展中的知識溢出效應與會展品牌的形成
阿羅最早用外部性解釋了溢出效應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他認為新投資具有溢出效應,不僅進行投資的廠商可以通過積累生產經驗提高生產率,其他廠商也可以通過學習提高生產率。羅默提出了知識溢出模型。知識不同於普通商品之處在於知識具有溢出效應。這使任何廠商所生產的知識都能提高全社會的生產率內生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在羅默模型中總生產函數描述了資本存量K,勞動力L,以及創意技術的存量A與產出Y之間的關係。這裏的知識包括技術知識、需求信息、供給信息、經營經驗等。這些知識一旦被創造出來,傳播速度越快,擁有的人越多,為群體帶來的效益就越大。同時,許多知識難以具體化、係統化,沒有人際間的頻繁接觸和耳濡目染很難傳播或傳播很慢。因此,這些知識往往隻有在塊狀經濟中才能得到。它對會展品牌的形成,其傳播作用尤為明顯。
1.會展的溢出效應【6】
從會展業的人力資本溢出、技術溢出和知識溢出三個方麵進行理解。
(1)會展經濟的人力資本溢出。由於會展業集中的城市中一般會配備先進的會展教育和會展人才的培養,會展中心城市周邊地區可以通過加強自身的建設或通過優惠政策來吸引會展中心城市培養的人才,充分利用這些人才加強自身會展業的發展,以獲得會展人力資本的溢出。
(2)會展的知識溢出。通過對會展中心城市發展會展業的模式的模仿和學習,根據自身現有的產業基礎、經濟實力、辦展資源的充分挖掘完善會展業相關產業的建設發展,同時通過會展業強大而產業鏈發展需要,與周邊地區發生的“被迫”聯係來帶動周邊地區會展相關行業的發展帶動會展業的發展。
(3)會展業的技術溢出。通過會展中心城市的示範模仿,及會展業的產業關聯度高的聯係效應,讓周邊地區可以通過會展中心城市舉辦的各類展覽中學習心得、生產技術和方法,提升人才素質等,結合自身的產業基礎發展適合自己的會展。也可以通過會展中心城市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培訓周邊地區發展來實現會展中心城市周邊地區會展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