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會展發展的演進(2)(1 / 3)

二、會展成長的階段

(一)會展的生命周期

1.生命周期理論與市場結構變化

(1)生命周期理論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農1966年在其《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費農認為:產品生命是指市場上的營銷生命,產品和人的生命一樣,要經曆形成、成長、成熟、衰退這樣的周期,而這個周期在不同技術水平的國家裏,發生的時間和過程是不一樣的,其間存在一個較大的差距和時差,正是這一時差,表現為不同國家在技術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產品在不同國家市場上的競爭地位的差異,從而決定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變化。為了便於區分,費農把這些國家依次分成創新國(一般為最發達國家)、一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

費農還把產品生命周期分為三個階段,即新產品階段、成熟產品階段和標準化產品階段。費農認為,在新產品階段,創新國利用其擁有的壟斷技術優勢,開發新產品,由於產品尚未完全成型,技術上未加完善,加之競爭者少,市場競爭不激烈,替代產品少,產品附加值高,國內市場就能滿足其攝取高額利潤的要求等,產品極少出口到其他國家,絕大部分產品都在國內銷售。而在成熟產品階段,由於創新國技術壟斷和市場寡占地位的打破,競爭者增加,市場競爭激烈,替代產品增多,產品的附加值不斷走低,企業越來越重視產品成本的下降,較低的成本開始處於越來越有利的地位,且創新國和一般發達國家市場開始出現飽和,為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抑製國內外競爭者,企業紛紛到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逐步放棄國內生產。在標準化產品階段,產品的生產技術、生產規模及產品本身已經完全成熟,這時對生產者技能的要求不高,原來新產品企業的壟斷技術優勢已經消失,成本、價格因素已經成為決定性的因素,這時發展中國家已經具備明顯的成本因素優勢,創新國和一般發達國家為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開始大量地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再將產品遠銷至別國和第三國市場。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作為國際貿易理論分支之一的直接投資理論而存在的,它反映了國際企業從最發達國家到一般發達國家,再到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過程。

但是,在成為直接投資理論的同時,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對某一具體企業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它直接影響單一企業的國際化的生產戰略。

(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對生產戰略的影響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對企業生產戰略的影響也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新產品階段。由於某一或幾個企業擁有技術壟斷優勢和市場寡占地位,競爭者很少,市場激烈程度遠不充分,替代品很少且附加值高,企業對產品的成本關注不是很大,技術或產品可以通過出口源源不斷地輸向全世界各地。

第二階段,即成熟產品階段。由於創新企業的技術壟斷和市場寡占地位的打破,一批國際化的跨國企業開始掌握此技術,於是,競爭者增加,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替代產品增加,為了攝取更多利潤,更多的企業開始重視產品成本的下降,較低的成本開始處於越來越有利的位置,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各跨國公司開始從成本出發,在有較大需求的國家和地區設立工廠,推行國際化生產戰略,以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

第三階段,即標準化產品階段。由於產品的生產技術、生產規模及產品本身已經完全成熟,趨於標準化,這時對生產者技能要求不高,加入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原產品的技術壟斷優勢已經完全消失,成本、價格成為決定性的因素,這時,作為具有技術先導力的跨國公司,對此產品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因此,其有可能自己盡量少生產,甚至不生產,把生產直接給那些更具有成本優勢的企業OEM或ODM,然後再貼自己的牌,利用自己的品牌影響,直接投放市場。

在這裏麵,涉及的企業包括國際一流跨國公司,一般國際化公司,具有相對成本優勢的小公司。必須說明的是,它們在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中的地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勢力的不斷變化、技術掌握程度的不斷變化而使其地位也會不斷地發生變化。而且,對於一般企業,特別像處於發展中國家的我國企業而言,走的都是小企業——國際化企業——國際一流企業集團的道路,其生產戰略也是從第三階段逐步上升的。

2.會展業的生命周期

一個企業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會展業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會展的生命周期就是指從引入、成長到成熟、衰退的周期。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產業發展的瞬息萬變,會展的生命周期除會展自身的經營、管理和創新這些因素的影響外,政治、軍事、經濟等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也至關重要。會展生命周期包括引入、成長、成熟、衰退四個階段。

(1)引入期

作為新項目的會展並不為參展商所熟悉和了解,市場、技術和管理上尚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而其宣傳、推廣、開拓市場等工作任務非常艱巨,風險也相對較大。

(2)成長期

即會展日趨成熟、發展的時期,此時參展商已經認識到其有效技術管理和優良的服務姿態,展位銷售量逐漸上升,利潤呈現最大化。

(3)成熟期

從會展成長期後期開始,市場增長率減緩,展位銷售勢頭減緩,展位的價格和會展的利潤滑坡。其階段表現為同類主題會展競爭趨向白熱化,會展之間並購現象會出現。

(4)衰退期

在這個階段,會展伴隨著產業的衰退而衰退,比如全球IT展覽會隨著網絡的發展,產業會展功能需求減少,會展規模縮小,這一階段會展利潤很低,會展本身存在著新一輪的創新,以符合參展商產品市場開拓的需求。

會展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是一般過程,但眾多會展中有在運營過程中產生跳躍性發展的,也有在衰退時期通過革新而延長其生命周期的,當然也有因為偶然因素或自身因素夭折的。

會展業作為新興的朝陽產業,已成為中國第三產業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之一,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對外經貿的大舞台,在充滿機遇與挑戰的2011年呈現穩中有升的發展態勢。

(二)會展業的發展

2012年,全球經濟仍處於複蘇緩慢、難有明顯起色的狀態。會展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和重要的經貿投資與合作平台,全球經濟的周期性變化使得整個會展經濟產生了波動。然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集群化、科技進步的三大作用影響下,引發了全球經濟市場的大變革,會展產業的需求市場空間無限廣大,會展業發展較早的歐美等市場,已經使其成為領導全球會展發展的重要區域。

1.歐美會展業的發展【3】

歐洲是現代會展產業的發祥地,1851年在倫敦舉行的萬國博覽會成為現代博覽會的起始點。經過一百多年的積累和發展,歐洲已成為世界上整體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會展區域,也是當今會展產業競爭最激烈的地方。從總體上看,歐洲會展的質量、貿易效果和活動組織水平普遍高於其它地區,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國,不僅擁有許多著名的品牌會展,而且產業具有成熟度最高、產業集中度最高、活動組織水平最高“三高”特點,代表著當今世界會展產業發展的最高水準。

每年在歐洲舉辦的貿易展覽會約占世界總量的60%,而且歐洲展覽會展會規模巨大,參展商數量和觀眾人數眾多,絕大數世界性“航母”級超大型和行業頂級展覽會都在歐洲舉辦。世界著名的國際性、專業性貿易展覽會中,約有三分之二都在德國舉辦。按營業額排列,世界十大知名展覽公司中,有六個是德國的。每年德國舉辦的國際性貿易展覽會約有130多個,淨展出麵積690萬平方米,參觀商逾千萬,參展商17萬家,其中有將近一半的參展商(約為48%)來自國外。這些數據直接反映出歐洲在全球化會展產業競爭格局中占有絕對優勢。然而,歐洲各國由於曆史特點、會展的組織方式、政府的參與程度不同等,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會展產業。

北美的會展始於18世紀,最早起源於專業協會的年度會議。因此,北美會展產業在發展初期,展覽隻是作為年會的一項輔助活動,僅僅是一種信息發布和形象性展示的媒介,展覽會的貿易成交和市場營銷功能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並不為企業所重視。整個拉美的會展經濟總量約為20億美元。其中,巴西排在第一位,每年辦展約500個,經濟收入8億美元;阿根廷緊隨其後,每年約舉辦300個展覽會,產值4億美元;排在第三位的是墨西哥,舉辦展覽會近300個,營業額2.5億美元。

發達國家會展產業主要得益於:(1)所在國家政府支持,特別是對於本國企業實施財政補貼與稅收減免優惠,以及對場地、人力資源開發等軟硬件建設進行投資等;(2)發達國家產業與行業協會配合,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會展產業更多地通過非政府的行業管理協會來實現政府管理企業的職能,比如美國展覽管理協會(IAEM)等;(3)場館的規模化,一般來說,場館麵積大的國家會展業始終位居前列,比如德國大型場館世界第一多,其國際會展也是世界一流;(4)組辦商的專業化,具有專業水平的組辦能滿足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世界各國企業樹立形象、發布產品未來發展趨勢及與客戶和觀眾交流、溝通的需要;(5)營銷網絡國際化,發達會展國家具有很強的國際戰略意識,德國、法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在政府支持下通過會展行業協會以及會展公司在全球進行營銷網絡布點,實施國際化市場競爭戰略。

2.我國會展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