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會展發展的演進(2)(2 / 3)

20世紀80年代,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泰國、台灣等相繼建立了新的場館,舉辦了各種主題的會展活動,以新加坡為中心的東南亞會展業開始迅速發展。

中國的崛起帶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廣州、深圳、上海進入世界場館43強排行榜,3個城市的場館麵積合計占亞太地區的60%,這三大場館都是進入21世紀新建,預計3~5年之內10萬平方米中國會展場館在世界場館業中將改寫排行榜,極有可能成為世界場館麵積擁有最多的國家之一。2011年,我國商務部出台《商務部“十二五”期間促進會展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充分運用會展業戰略性導向產業的屬性,挖掘內需、引導消費,加強區域協調、夯實服務和管理基礎,優化產業結構,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這一係列經濟刺激政策和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為會展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1)會展經濟帶動效應明顯,助推了會展區域格局的形成

近些年,我國會展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全國每年舉辦5000平米以上展覽會約為6000多場,舉辦50人以上商務會議約為50餘萬場,1萬人以上節慶活動約為6萬餘場,對全國經濟的拉動效應明顯,會展產業產值約占全國第三產業的13%,在直接產值中41%來自展會收入,34%來自會議收入,20%來自節慶收入,5%來自出國展收入。展覽業是朝陽產業也是無煙產業,其產業鏈比較寬,影響麵廣。

目前,中國會展業在區域分布上,基本上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大連、成都、西安、昆明等會展中心城市的環渤海會展經濟帶、長三角會展經濟帶、珠三角會展經濟帶、東北會展經濟帶及中西部會展城市經濟帶等五大會展經濟產業帶框架。

(2)各地區普遍實施的財稅優惠政策,增強了城際會展優勢的形成

各地區為了推動會展業的發展,普遍采取財稅優惠政策。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在內的許多會展城市,都出台了會展業的財稅優惠政策,用政府財政以獎勵方式給予展會主辦方資金補貼,或者降低營業稅費交付水平。不少城市設立會展業專項資金主要用於:對規模大、效益好、有發展潛力的本土品牌展會或重點支持展會的培育、補貼或獎勵;對符合本地產業特色、社會經濟效益明顯、影響力強的國內外大型展會的引進、申辦費用,以及對引進者的獎勵;對全市會展業的宣傳推廣、招商推介、統計備案以及行業合作交流的費用;對會展業專業人才的培育或引進費用,推進會展業發展的其他基礎性工作支出等。

(3)行業管理能力在加強,提升了會展業健康成長水平

近些年,我國不少省市都加大對會展行業管理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很多地方政府根據自身情況明確會展行政管理機構和管理職能。目前,大部分省市把會展業管理職能放在商務相關部門,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市;部分城市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會展業管理,如杭州、寧波、成都、西安、南京、長沙、武漢、重慶、青島、合肥、太原、大連、濟南、鄭州、沈陽等市也都成立了會展辦;部分省區對於定期舉辦的大型展覽設立專門行政機構,如廣西國際博覽局(中國-東盟博覽會)、吉林省博覽事務局(中國吉林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廣東省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事務局(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四川省博覽事務局(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新疆國際博覽局(中國-亞歐博覽會)。福州市、南昌市、長沙市、廣州市、南寧市、海口市、成都市、貴陽市、昆明市九個省會城市,經協商共同製定《泛珠三角區域省會城市合作協議》,要求充分發揮省會城市會展業的優勢,加強會展資源整合,合力打造一批特色鮮明、輻射麵廣、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會展品牌。

這些會展行業組織作為非營利的社團組織,主要功能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行業服務、行業自律、行業代表、行業協調、行業規劃、行業統計和開展國內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等工作,通過會員的自律行為實現行業自身的自我約束與自我協調,建立起會展業的正常秩序,使之走上健康的發展道路。

(4)會展信息化帶動了會展國際化成長

現代網絡技術在我國展覽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展覽行業發展的現代化水平日益提高,通過網上交易會、物聯網等手段擴大了我國會展業的國家化進程,其國際地位也在日益凸顯,已經成長為新興展覽大國。中國作為世界展覽業後起之秀,近幾年展覽基礎設施投入巨大,發展迅猛,展館麵積已達651萬平方米,占全球展館麵積的21%,配套服務不斷優化。2010年,中國貿促會(會簽商務部)共審批2010年全國出國舉辦經濟貿易展覽會計劃2328項,109家組展單位共赴59個國家實施辦展計劃1316項,比上年增長11.2%;全年展出總麵積51.7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1.4%;參展企業3.6萬家,比上年增長19.3%。

(5)會展知識產權意識更加增強,提升了我國會展業成長的品質

商務部聯合有關部門出台了《展會知識產權保護辦法》,並印發了《關於加強企業境外參展知識產權工作的通知》,北京市、廣東省、四川省、鄭州市、義烏市等地方政府出台了會展知識產權保護的規定,深圳市知識產權局印發了《深圳企業德國參展知識產權指引》,一些大型品牌展會如廣交會、華交會、高交會也出台了展會知識產權工作規定,這些規定有利於更好地維護參展企業知識產權合法權益。

中國貿促會聯合商務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有關單位,積極通過企業培訓、現場監管和法律服務等多項措施加強企業知識產權的培訓。並重點強化對出國展覽項目的審核。中國貿促會針對德國、美國、意大利等知識產權糾紛多發國家的展覽項目進行重點監管。在申報項目時,要求組展單位提交展會知識產權保護方案和應急處理預案。展出前,向組展單位發出通知,介紹國外展會知識產權的有關法律規定和執法程序,要求組展單位和參展企業對展品進行專利檢索和預警排查,避免展出涉及侵權的產品、圖片和樣品。與發達國家合作開展知識產權問題的預防、監管和服務工作。如對中德相關展覽管理者、組展商和參展商之間建立知識產權工作監管機製和信息溝通機製,減少展會上知識產權糾紛事件發生。

然而,我國會展業在健康成長的同時,也有成長的煩惱。如:1)通脹和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加大了會展的成本,也無形中抵消了部分的會展帶動效應;2)國際展的組展單位競爭力水平相對薄弱,很難突破我國會展業容易“受製於人”局麵,一些國際知名展覽會主辦方迫於當地行業協會和參展商壓力,針對中國企業設置歧視性參展門檻,變換手法拒絕中國企業參展;3)出國展覽的展示理念、效果和展品質量與國際博覽會的整體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差距。展覽同質化現象普遍,單位出國展覽項目的規模普遍較小,難以形成整體規模效益。

3.浙江省會展業發展現狀【4】

(1)規模總量有所突破,會展品牌效應日益擴大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也是會展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年。據浙江省國際會議展覽業協會統計,2011年,全省舉辦展會696場,展覽麵積73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舉辦50人以上專業會議2.85萬場,萬人以上節慶活動452場,列全國第四位;出國參展麵積25.9萬平方米,國際標準展位2.88萬個,列全國第一;出省參展麵積34.5萬平方米,國際標準展位3.83萬個;社會就業人員122萬;會展業直接產值達3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占全省GDP的1%,拉動效應2943億元人民幣,占全省第三產業的23%。

2012年,浙江省舉辦展覽711場,展覽麵積806萬平方米,均比2011年有所增長,位居全國第四位。舉辦50人以上專業會議2.91萬場,萬人以上節慶活動462場,出國參展麵積30.5萬平方米,國際標準展位3.39萬個,列全國第一;出省參展麵積43.2萬平方米,國際標準展位4.8萬個;社會就業人員125萬;會展業直接產值達352億元人民幣,占全省GDP的1%,拉動效應3168億元人民幣,占全省第三產業的22.5%。

另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過數十年的培育,我省會展業湧現了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展會。例如五年一屆的世界休閑博覽會在杭州成功舉辦,230多個國家、地區、境內外城市、國際組織參展,大大提升了浙江和杭州的國際影響力,有力帶動了浙江省各地休閑旅遊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創辦於1995年,迄今已成功舉辦17屆,其經貿性、國際性、專業性和實效性日益增強,成為境內外廣大中小企業走向國際的橋梁,成為中國日用小商品的重要出口平台,成為繼廣交會、華交會之後國內第三大經貿類專業展會,先後被評為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展會、改革開放30周年30個中國最受關注展會之一;在寧波舉辦的由國家商務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國際日用消費品博覽會(簡稱“消博會”)已成為中國進出口商品四大交易會之一,前10屆消博會共有30多個省市組團,萬餘家企業參展,參展商以製造業企業為主體,並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萬名境外專業客商到會采購。作為“消博會”的網絡延伸,“網上消博會”常年在線,為日用消費品領域的采購商和供應商提供專業、優質的貿易服務。當前,我省通過UFI認證的展會已有寧波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中國國際家居博覽會(寧波),義烏國際襪子、針織及服裝工業展,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等,還有多個精心培育的展會正在積極申報UFI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