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展的起源
從近些年會議和展覽的數量上來看,舉辦國際會議和展覽的數量都是有增無減的,會展業在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對經濟和社會的傑出貢獻也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
(一)會議的起源與發展
1.最早的會議
據史學家意見,具有現代意義的國際會議應為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會議【1】。會議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結束了歐洲國家間30餘年的宗教戰爭。他開創了通過國際會議解決爭端的先例。具有曆史意義的歐洲第一個政治性的國際會議應是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的維也納會議。拿破侖戰爭結束之後,相互敵對多年的6個歐洲君主舉行了會議,重新調整歐洲各國的疆界,達成了新的“力量平衡”,使歐洲強國的均勢得以持續30餘年。19世紀,國際會議日趨頻繁,成為國際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致有人稱19世紀為“國際會議的世紀”。
美國第一個會議管理局1896年在底特律成立。1914年國際局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vention Bureaus;IACB)成立。它的最初宗旨是:促進其成員之間相互交換會展產業資訊以及宣傳在會議招攬及服務方麵的良好專業實踐。由於越來越強調吸引觀光客而不隻是會議活動,在1974年,該協會的名稱上加上V字,用來代表Visitors(觀光客),而改名為國際會展觀光局協會。【2】
Rogers(1998)指出,從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舉辦的維也納大會,算是歐洲地區舉辦的第一次真正的國際會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強國都出席了這次大會。但Rogers也指出,在19世紀及20世紀上半世紀期間舉辦的幾次國際會議,大都是政治和自然科學方麵的會議,因屈指可數且無關緊要,仍無法形成一個產業。在20世紀初期,兩次世界大戰相對減緩了會展產業的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會展業才發展迅速。
2.中國的會議起源
我國的會議業也有著悠久的曆史。據西安半坡氏族聚落點以及考古發現,每個氏族都有自己開會議事和進行公共活動的大房子。傳說在堯舜禹時代,凡有緊急事情就舉行會議來解決。
階級和國家出現之後,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會議逐漸增多。處理國家內部和國際事務的會議也相繼產生,並且會議的組織工作也有一定模式。如東周列國時代諸侯之間的集會,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曾同宋、魯、衛、吳等國諸侯會盟於葵丘,至公元前546年,多年爭霸的晉楚兩國,在宋都商丘召開了評兵大會。
古代的會議多集中在政治領域,如今,商務會議已經成為會議產業的主角,現代社會被公認為是信息時代,會議活動作為人們傳播信息、交流思想的有效手段,將伴隨人類文明發展的始終。
會議產業在我國是一個新產業,中國會議產業的發展始於2000年,至今已經曆了11年突飛猛進的發展過程。會議市場的發展近些年之所以一直保持著高漲的發展勢頭,與中國經濟發展、文化的交融以及學術交流活動增多有很大關係。近幾年,我國會議產業的發展趨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國際化發展凸顯,會議與展覽、旅遊深度融合
近幾年,較多的有影響的國際組織、國際協會、國際企業的會議到中國來開;另外,參加中國國內會議的國際方麵代表的數量不斷增加。而且,會議附帶的展覽規模越來越大,2010年已有多個大型會議附帶展覽麵積超過2萬平米;同時,展覽附帶會議的數量、層次、規模進一步增大。會議與旅遊的融合也一樣,一方麵會議中將融合更多的旅遊元素,如度假、休閑、娛樂、美食、購物等;另一方麵會議在旅遊業升級換代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將更為重要。
(2)規模化發展中伴隨著品牌化、專業化
會議的規模化與品牌化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由於會議市場基礎龐大等緣故,兩者協同發展的趨勢在我國表現得更為明顯。發展趨勢類似於美國年會市場的盛況(美國每年舉辦一萬多個各類年會,與會人數從數百人到數萬人不等,各類年會舉辦的曆史已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2010年,我國會議產業呈現出大發展,中國各大會議公司的年收入增長率都在20%以上,最大會議公司的年營業收入近10億元。我國會議公司將在以下領域凸顯專業化:會議主辦與承辦、會議策劃、會議管理、會議運作、會議服務、會議現場設計與搭建等。
(3)會議從業者隊伍不斷擴大,專業化素養逐步提高
隨著我國會議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會議從業者隊伍將會進一步擴大(美國會議專業人員總數達170多萬),各種專業培訓、認證將越來越普遍。
(4)會議市場信息對稱程度不斷提高,優勝劣汰步伐加快
隨著我國會議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會議市場信息交流的途徑會進一步增加,會議市場的透明度將不斷提高。會議中心產業的快速增長在滿足會議市場需求的同時,也能反過來刺激會議市場的發展。由於多種原因,我國前些年投入市場的會議中心,大多數在設計理念、功能配置等方麵已不能有效滿足我國會議市場發展的需求。2009年以來,以國家會議中心為代表的新型會議中心的投入運營,為我國會議市場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會議的專題以及方式受到國家政策調整的影響較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綠色、低碳以及精簡各種會議規模和內容等政策的調整,致使我國的會議組織機構、會議公司、會議中心與會議酒店等發生重大調整,“會議”的功能已不再僅僅局限於充當“解決問題的手段”,“會議”所承載的東西會越來越多。
總體來看,我國會議產業的成績顯著表現在:會議組織者正走向專業化,會議策劃與組織的效果越來越好;會議中心與會議酒店硬件設施快速改善,服務水平也進一步提高。
(二)展覽發展的起源
展覽是最古老的市場形式,是會展活動的四個組成部分中內容最豐富、形式最多樣、經濟價值最高的,從世界範圍來看,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原始、古代、近代和現代四個階段。
1.原始階段
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導致了剩餘產品的出現,進而產生了交換剩餘產品的需要,出現了交換活動。人類的貿易起源於物物交換。由於當時交通不便,社會商品也不豐富,原始的物物交換是一種偶然的交易,時間和地點都不固定,規模也很小。這種形式包含了展覽的基本原理,即通過展示來達到交換的目的,但顯然與現代展覽差別很大,是展覽的原始形式。
2.古代階段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的種類和數量急劇增加,交換的次數也隨之增多,交換的規模不斷擴大,商品交換的形式逐漸發展成為固定時間和固定地點進行的集市貿易。集市產生、發展的時期,可以稱為展覽的古代階段。
集市是展覽會的雛形。從曆史的角度看,歐洲的集市具有十分悠久的曆史,是現代展覽業的源頭。歐洲集市源於古希臘,最初是交換、買賣奴隸的場所。到了古奧林匹克時期(公元前800—前700),希臘有了常規的集市,與奧林匹克運動會同時舉行。古羅馬時期,出現了每周舉行一次的集市貿易,稱為“周市”,如魚市、米市、油市等,都是專門以買賣雙方的交易活動作為宗旨。
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國際集市交易會,是公元629年在法國巴黎近郊的聖丹尼斯舉辦的交易會。11世紀後,歐洲集市進入鼎盛時期。此時歐洲集市的規模較大,舉辦時間較長,功能齊全,具有零售、批發、國際貿易、文化娛樂等功能。在12~13世紀時,法國北部的香檳集市是最著名的國際性集市。由於香檳集市正處在歐洲諸國貿易商道的彙集點上,陸路和水路交通都相當便利,因而來自歐洲各國的商人雲集於此。在這裏,東方的香料和奢侈品,佛蘭德的呢絨,法國的葡萄酒和家畜,德國的金屬製品,英國的羊毛和鉛、錫,北歐的皮毛等都在集市上出售。當時香檳集市已經有了一定的組織方式和嚴格的預定時間。每次集市大約延續6周,按10天為一期,依次為布集市,皮革、生皮和毛皮集市,雜貨集市和馬匹及其他獸類集市。集市還有貨幣兌換、仲裁功能。香檳集市是早期會展活動較為完善的形式。
14世紀以後,由於城市商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大部分商人開始集中精力固定在一個地方經營,集市的作用逐漸縮小。在這個時期,批發商的興起和工業的迅速發展改變了傳統集市的經營方式,生產者為了尋求大批銷售貨物的機會,便於批發商選擇訂購產品,紛紛采用提供樣品和圖樣的方式進行貿易。這樣,集市漸漸演變為樣品博覽會和展覽會。現代意義上的貿易展覽會最早誕生在德國,因此,一般認為德國是世界貿易展覽會的發源地。到15世紀,萊比錫和許多其他歐洲國家的城市都相繼成為著名的世界展覽大城市。
3.近代階段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隨著“地理大發現”的進程,世界各大洲的經濟及文化交流很快發展並密切起來,形成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國際市場,展覽會也形成了跨地區、跨國界的趨勢,使國際展覽業得以形成。
1640年以後,人類跨入資本主義時代,商品經濟逐漸上升為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式,早期的會展形式也開始發生根本變化。1667年,法國舉辦了第一個藝術展覽會。與以往的傳統集市相比,這是一個純展示性質的展覽會,不以商品交換為目的。這種新的展覽形式對以後展覽會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18世紀末,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歐洲出現了工業展覽會。如1789年瑞士日內瓦工業展、1790年德國漢堡工業展、1791年匈牙利布拉格工業展等。1798年,法國舉辦了工業產品大眾展,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政府組織的國家工業展覽會。工業展覽會有著工業社會的特征,這種新形式的展覽會不僅有著嚴密的組織體係,而且將展覽的規模從地方擴大到國家,並最終擴大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