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會展發展的演進(1)(2 / 3)

19世紀,英國率先實現了工業革命,在科技發明和進步、工業規模化生產等方麵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為炫耀其經濟成就和強大國力,英國決定在1851年舉行大型展示和宣傳活動。

1851年5月1日,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展覽會——大英萬國工業博覽會在倫敦拉開幃幕。該博覽會占地18英畝;為博覽會新建展館——由鋼鐵構架和玻璃幕建成的“水晶宮”;展期超過5個月(164天);多個國家參加(10個);對公眾開放,參觀觀眾超逾百萬(630萬人次);博覽會結束後留下了紀念性建築物——水晶宮。這次博覽會為以後舉辦的類似博覽會和世博會提供了範例。

第一個被稱為世博會(World Exposition)的博覽會:1900年法國巴黎“第五屆世界博覽會”。

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當時的“世界工廠”,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英國在倫敦首次舉辦了“萬國工業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 of the Industries of All Nations),簡稱“大展覽會”(Great Exhibition)。這是第一次發展到國際規模的工業展覽會,亦即第一屆世界博覽會。該博覽會的主要目的是向各國商貿人員、社會名流和旅遊觀光者等各類觀眾展示和宣傳工業革命帶來的新的科技成果和新的生活理念。博覽會在倫敦海德公園的水晶宮內舉辦,展期為161天,展出麵積約10萬平方米,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的1.7萬家參展商前來參展,其中50%為英國參展商,50%來自世界其他40個國家,參觀人數達到600多萬人次。展出產品約10萬件,有英國的機床、機車、冶金、輕紡及細瓷產品,俄國的白金、皮毛、地毯,法國的家具、化妝品等。在展覽期間,還進行了展品評比和工藝展示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這次博覽會堪稱展覽會曆史上的裏程碑,它不僅規模空前,而且打破了以往國家工業展覽會以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為目的,視其他國家為威脅的思維,強調通過國家間的合作和貿易來促進各國社會和經濟的共同發展。該博覽會對擴大國際貿易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並且促進了國際科技文化交流。首屆世界博覽會取得了巨大成功,產生了深遠的社會經濟影響,並奠定了日後曆屆世博會的基本模式。此後,各國競相爭辦世界博覽會。在隨後的若幹年間,巴黎、紐約等城市均數次舉辦世博會,這不僅為這些城市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打下了基礎,還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說,世博會從整體上影響了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不同時期舉辦的世博會都留下了社會、文化、科技、建築等方麵的時代印記。世博會對人類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因此,被視為和平與進步的象征。

由於工業展覽會強調展示和宣傳功能,缺乏市場功能,而傳統集市又無法滿足大批量交易的需要,於是1894年德國萊比錫舉辦了第一屆國際工業樣品博覽會。這種新型展覽形式將集市的市場性和工業展覽會的展示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在展覽方式和宣傳手段等方麵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如按國別和專業劃分展台,便於商人看樣訂貨,以期貨貿易為主。以展示為手段,以交易為目的的方式引起了展覽界的重視,歐洲各地的展覽會紛紛效仿,因而這次博覽會被認為是現代貿易展覽會的最初形式,現代展覽業從此走上規範化和市場化的軌道。

4.現代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批因戰爭而停辦的會展活動重整旗鼓,為世界經濟複蘇注入了勃勃生機。

20世紀60年代,專業性展覽會已成為展覽業的主導形式。世界各國在戰後致力於經濟建設和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社會勞動分工越來越細,產品更新速度明顯加快,綜合貿易展覽會已難以全麵、深入地反映各行業的發展水平和市場狀況。在這種背景下,現代展覽會開始向專業方向發展。專業展在展覽內容、參展商和觀眾上都有明顯的專業性,具有更強的市場功能。

20世紀70年代,會展業逐漸發展成為全球化產業。隨著國際分工體係日益深化,經濟全球化日趨明顯,會展活動在全世界範圍內蓬勃發展起來。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紛紛將其貿易集市發展成為具有較大規模的國際性展覽會或博覽會,紛紛興建大型展覽中心,花巨資建造常設的展覽場館,同時大量擴充會展從業人員隊伍,這使得國際展覽業形成了龐大的產業規模。

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會展業呈現越來越明顯的信息化發展趨勢。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使世界市場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為全球貿易的開展提供了最為便捷的手段。網絡技術不斷完善,網上會展日漸推廣,電子商務日趨普及。

世界展覽業發展因為受到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影響,每個階段都表現出其獨特性,衍生出了不同種類的展覽。現將展覽業在各階段在各方麵表現出的不同之處總結。

世界博覽會這一項具有150多年曆史的世界性的非貿易性、大規模產品展示和技術交流活動,被稱為體現各國綜合實力以及展示經濟、科學和文化最新成果的“經濟奧林匹克盛會”,也被公認為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加速器”。

據史料記載,公元5世紀,波斯帝國舉辦了第一個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覽會,當時的波斯王國以陳列財物來炫耀本國的財力物力,威震鄰國。18世紀,隨著新技術、新產品的不斷出現,人們逐漸想到舉辦類似集市,但隻展不賣,以展示新產品和新成果為目的的展覽會。於是1791年,捷克首先在其首都布拉格舉辦了這樣的展覽會。隨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展覽會的規模也逐步擴大,參展的地域逐漸從一地擴大到全國,由國內延伸到國際。工業革命的到來,給舉辦世界性展覽會創造了條件。到19世紀中期,展覽會的展品和參展商超出了單一國家的範圍,世界博覽會便應運而生。

每屆世博會是由一個國家的政府主辦,有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參加,展現人類在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領域取得成就的國際大型展示會和技術交流活動,其特點是會期時間長、參展國家眾、場館規模大、展示項目多、社會影響深遠。

(三)中國展覽業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展覽會也有較長的發展曆史。中國展覽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代集市。

中國古代集市起源於宗教性的集會。早在西周(公元前1100~公元前771)即有陝西岐山風雛山村的宗廟會,一年一次,會期3天。

元代(1271—1368)時,元大都(今北京)的集市多達30多個,今北京鍾鼓樓一帶是元大都繁榮的集市所在地。

明代(1368—1644)時,北京集市依然繁榮。城隍廟、隆福寺、護國寺、白雲觀等地是定時廟會場所。明代還與北方遊牧民族進行交易的由國家控製的馬市,即茶馬市。

清代(1644—1911)時,北京的白塔寺、隆福寺和護國寺是著名的三大廟會所在地。清代在傳統集市的基礎上,又逐步發展了具全國規模的一些專業集市,如無錫、蕪湖的米市,最典型的是河北安國的藥市,春秋兩次。作為專業的藥材集市,安國藥會已初步具備近代專業博覽會的形式和內容。

清代後期,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早期的博覽會出現了。

1905年,清工商部在北京前門設“京師勸工陳列所”,展示各地工業品,同時附設勸業商場銷售商品。這是中國博覽會的雛形。

1909年,江蘇教育總會在滬召開全省學堂成績展覽會,這是我國首次以展覽會命名的展覽。

1910年,清廷在南京舉辦南洋勸業會,掀開了中國近代展覽史的第一頁。南洋勸業會是中國曆史上具現代展覽概念的第一個商業博覽會。大會分設各省、紡織、茶葉、工藝、武備等館,會期3個月,觀眾達二十多萬。

1912年,北京政府改清廷在前門的勸工陳列所為商品陳列所,以後又改為勸業場,使得這一中國最早的展館逐步變成商場。

1921年8月,上海總商會商品陳列館建立,每年6、7月征集展品,每年秋季舉辦一次展覽會。

1922年10月,上海總商會在上海首次舉辦了中國蠶繭絲綢博覽會。

1925年,舉辦了武漢展覽會。

1928年,舉辦了四川國貨展覽會。

1929年,舉辦了西湖博覽會。西湖博覽會是我國曆史上規模空前的展覽盛會(2000年起,西湖博覽會繼續在杭州舉辦,每年一屆)。

1935年,舉辦了西南各省物品展覽會。

1936年,舉辦了浙贛特產聯合展覽會。

1944年,東北偽滿洲政府舉辦了哈爾濱博覽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的展覽會主要是由政府承辦。80年代後期,中國的展覽業逐步發展,特別是經過近20年來的迅猛發展,展覽已成為國民經濟中重要的新興產業。

隨著現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展覽會的組織手段和表現形式都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例如,近幾年網上展覽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已經成為實物展覽會的有效補充,在2003年SARS期間更是受到了眾多參展商和貿易人士的青睞。

1.古代時期

《易經》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經》中所描述的景象隻是會展活動的萌芽,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會展。

作為早期展覽會雛形的集市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1世紀的商周時期,並在唐宋以後得到了蓬勃發展。集市在我國不同的時期和地區,有許多種形式和名稱,如集、市、墟、場等。幾千年來,集市一直是我國商品流通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