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岩日夜不歇地奔波在郢陳城中,和坐商行賈們聯絡洽談,他將麥子的收購價提高了一倍,行腳商們為厚利所誘,紛紛動身到別的城鎮甚至別的國家去販麥子,然而,遠水不解近火,他們的麥子要好幾天以後才能陸續運到郢陳來。無奈之下,餅館一方麵限量供應麵條,另一方麵為了保證生意又減少麵粉的使用,及時地推出了餃子。餃子因為裏麵包入了大量的菜肉餡心,麵粉的使用量可以減少許多。
民間傳說,餃子是戰國初年人們為紀念神醫扁鵲而發明的,其實後世的考古學家在春秋時代的古墓中就已發現了餃子。最早被稱為“餛飩”、“牢丸”,三國以後才漸漸被稱餃子。雖然其曆史可以遠溯到商周時代,但也如麵條一樣,隻有極少一些王公貴族能有機會享用到它。因而,至味麵館以相對低廉的價格一將它推出,立即受到人們發瘋般的喜愛。可是,由於餃子生意比麵條更紅火,麵粉的需求量仍然沒能降下來!
兩天後,“至味餅館”的存麥終於徹底告罄,行腳們卻仍然不見蹤影,眼看著明天隻能關門停業了,這時路岩意外地聽一位販夫說,二十幾裏外鴻溝邊上一個叫臨淮的大鎮子上,有鄂君啟家的一個大轉運倉,那裏麵好象有數千斤麥子。
當時已是下午,離天黑還隻有不到三個時辰。路岩立即騎馬趕往臨淮鎮,不管消息是否確切,他都不得不去試一下。
史載楚懷王封其弟啟為鄂君。路岩知道,鄂君啟既是楚國屬下一個小封邑——鄂(湖北鄂城縣)的主人,又是一個在楚國乃至整個天下都數得上數的大商人。同時他還知道,鄂君家裏有一件寶物——“鄂君啟節”。1957年,在安徽省壽縣出土了十件青銅符節,形似剖開的竹節,上麵有錯金的楚篆銘文,這是楚懷王發給鄂君啟的水、陸通行及免稅憑證。據銘文記載,發證時間是“大司馬邵陽敗晉師於襄陵之歲”,約為公元前322年。十件符節中,五件是舟節,五件是車節,都可以合成一個完整的竹筒形,節上的銘文詳細記錄了楚王對鄂君進行水陸運輸的種種規定。從銘文內容可知,當時的鄂君領導著一支浩浩蕩蕩的龐大商隊,每次行商,在水道可出動商船一百五十艘,在陸路可出動貨車五十輛,或馬牛五百匹,或肩挑背負的腳夫一千人!路岩2006年參觀中國曆史博物館時,曾看到過這些寶物,印象深刻。在趕往臨淮的路上,他不由得想,雖然鄂君啟做夢都沒有想到,兩千多年後,他的這十件符節會被作為最重要的國寶之一,收藏在中國曆史博物館,但他仍然會對自己的符節寶愛異常,因為有了它,他的龐大商隊在楚國就可以暢行無阻,還可以免去不少稅收。
鄂君家規模很大的轉運倉在臨淮鎮無人不知,路岩沒費什麼周折就找到了那裏。很幸運,他順利地找到了負責管理這個倉庫和處理庫中某些物資的人,庫中確實有五千多斤小麥,而且那人有權自行決定這批小麥的去向。
那人三十多歲,待人熱情而沉穩,一看就知是個十分幹練精細的人,辦事認真,品行很好。他自報家門,名叫荀林,是鄂君家管理商務的舍人(門客)。路岩和他一番攀談之後,兩人居然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之慨。
荀林歎道:“唉,先主人已過世多年,如今的鄂君家雖然外表仍風風光光,但其實與當年先主人在世時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他所說的先主人便是鄂君啟的兒子,如今的鄂君,已是鄂君啟的孫子,名叫文,他既然是楚王室的宗親,那也應該是姓熊,叫熊文。
如此說來,那些著名的符節此刻也已伴隨著它們的主人長眠地下了,要等到兩千多年後才重見天日。路岩暗想道。
和荀林的一席長談,使路岩看出,滿腹經綸的荀林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路岩還得知,鄂君熊文沉溺於酒色逸樂,對荀林也明顯不如老主人那麼賞識,因此他總是感到懷才不遇,早已漸萌另謀出路之意。
路岩乘機對他著意結納,這樣的人才對他來說太重要了!
五千多斤小麥於當天城門關閉之前由三輛馬車運進陳城。這使得“至味餅館”又可以維持好幾天的運轉。好幾天之後,行腳商們的麥子已陸繹運抵“至味餅館”,“至味餅館”終於成功解除了一次危機。
路岩並沒有閑著,麥子運回的第二天,他又去見了荀林,並和他一同去鄂君家見了熊文。因為上次路岩從荀林口中得知,鄂君家有良田三萬餘頃。
由於麥子的產量太低,農民種植麥子的積極性不高。在上郡當郡守時,路岩就已調查明白,後世的麥子有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而戰國時的麥子品種大抵都是冬小麥,現在麥子產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農民們種麥子跟種粟子一樣,是到當年春天才播種,這使得麥子的生長期過短,產量自然就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