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尋找兩頭甜的甘蔗(1 / 3)

分裂與整合。

分裂作為一種自我保護機製,與我們平常所說的“精神分裂”是兩個概念。分裂是指將意識割裂為二,或將不同的情感體驗隔離分開,不能將其很好地整合到一起。例如,對情感體驗的極端化,要麼全是愛,要麼全是恨,而無法將這種愛恨交加的情感很好地容納和接受。

分裂是一種自我保護機製,評價一個人或一種感受時,要麼全好,要麼全壞。體驗自己或評價自己時,有時全好,自認為無所不能,沾沾自喜;有時全壞,自感一無是處,灰心喪氣。

像小時候我們看電影時,總是簡單地把電影裏的人分為好人和壞人,喜歡問父母: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在兒童的邏輯中,如果這個人是好人,那麼他就沒有壞的那部分特質;如果是一個壞人,那麼他就沒有一點兒好人的可能。

在生活中,有些人愛憎分明,對喜歡的人喜歡得要命,對討厭的人討厭得要命,眼裏容不得一點兒沙子,這些都是分裂的保護機製的表達。

在婚姻中,當兩個人感情好的時候,妻子會感覺丈夫是很完美的,優點多到數也數不清,怎麼看怎麼愛,怎麼想怎麼都覺得自己找到了一位理想的終身伴侶;當夫妻發生爭吵和矛盾之後,她感到丈夫實在是糟糕透頂,缺點多到數不清,她實在不明白“當初我怎麼瞎了眼,會找到這樣一個混賬老公!”這種愛恨截然分開的情感,就是一種分裂的自我保護在作怪。

分裂作為一種保護機製,也是形成於生命早年。當嬰兒無法抵禦來自內部的威脅和痛苦時,會把感受分為好的和壞的,嬰兒隻接受好的愉悅的感受,而將痛苦的不堪承受的壞的感受分裂出去,從而保護心理免於崩潰。

嬰兒之所以使用分裂的方式,是因為他無法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體驗很好地整合到一起,無法理解在好的感覺和壞的感覺之間的自然轉換,因為嬰兒的心理承受力和調節力都還沒有開始得到發育和發展。

成年人也會使用分裂的保護機製,如使用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對一個人的看法要麼神化,要麼妖魔化。當一個人使用分裂的保護機製時,也是因為無法整合一些相互矛盾的情感體驗。

比如,在婚姻中,我們對伴侶有時很喜歡,有時又很討厭,這兩種感覺隻能體驗一種,當體驗到喜歡的感覺時,就無法體驗他也有讓人討厭的地方;當體驗到討厭的感覺時,就無法同時體驗到他也有令人喜歡的地方。使用分裂的保護機製,可以使一個人在心理上遇到特別痛苦的感受又無法處理時,將痛苦的感受分裂出去,並投射為對方的錯誤,這樣可以保護當事人心理上的平衡。

過度使用分裂的保護機製,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很多的人際關係的困難。

分裂作為一種保護機製,可分為以下三種:認知的分裂、情感的分裂和人格特質的分裂。

認知的分裂幾乎就是整個人類的一種自我保護。比如,對一個人或一件事的評價,我們往往會分為好的和壞的、對的和錯的、應該的和不應該的。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對與錯,絕對的應該與不應該。人如果真的被分為好人和壞人、正義的和非正義的、公正的和非公正的,就會有衝突和戰爭。幾乎人類所有的衝突、傷害和戰爭都與這種認知的分裂保護有關。

情感體驗經常處於兩個極端狀態——強烈的愛或恨,它們無法共存。當體驗到愛的或正麵的情感時,完全被自戀性的滿足所美化,非常的幸福和滿足;而當體驗到恨或負麵的情感時,完全被毀滅性的報複衝動所控製,非常的痛苦和難以承受。無法將愛與恨、正麵與負麵的情感體驗很好地整合到一起,即無法理解:任何一個人,都是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是絕對的好或壞、對或錯。所以,使用分裂機製的人,要麼愛,要麼恨,沒有中間地帶。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要人格特質,這個主要人格讓我們形成自己的特點,但是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不熟悉的子人格,隱藏在主要人格的下麵,平素與我們毫不相識。

對一些人來說,當這些子人格活躍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現出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的形象時,就是多重人格或人格特質的分裂現象。極端的多重人格會有十幾個,這樣的多重人格之間並不熟悉,當事人也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如此豐富的“自己”。

一個人有雙重或多重人格,有時候會給人一種不和諧或不真實的感覺,還會影響人際關係和自我的和諧,其實這並不是品德問題,而是人格特質的隔離所致。

可以運用意象對話技術——通過積極想象,讓自己的兩個或幾個不同的子人格相互認識,相互了解,相互接納和支持,使一個人變得更加和諧。

分裂引起的現代病。

當下我們吃什麼東西,用什麼東西,都擔心有問題。吃青菜擔心有農藥,炒菜擔心有地溝油,吃豬肉擔心有瘦肉精,吃牛肉擔心瘋牛病,吃雞肉擔心禽流感,喝牛奶擔心三聚氰胺……現在有的黑心商家無所不用其假、其毒,假冒偽劣和有毒商品充斥著我們的衣食住行,讓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其沒有安全保證的空間。

明明食品生產出來是給人吃的,吃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是,為什麼人要糊塗到自己毒害自己?

很簡單,因為分裂及人性毫無限製的自私和貪婪,這種分裂導致了病態的流行價值觀:功利主義和強權主義。

人們正逐漸退行到一種非常無意識的早期嬰兒狀態,一種無止境的索取和貪求的病態饑渴中,猶如飲鴆止渴。但荒唐的是,由於人類認知的分裂,我們往往認為飲毒的人隻有別人,而不是自己。

有毒的菜是賣給別人吃的,菜農隻吃自己小菜園裏沒有打農藥的菜,以為這樣就安全了,殊不知自己的孩子很有可能喝了三聚氰胺的牛奶;有的人租用農村的地自己種大米種菜吃,仿佛這樣就可以保命保安全,但誰能保證下一刻就不會吃到瘦肉精或蘇丹紅。越來越多的空調和汽車,我們隻要享受帶來的清涼和方便就是了,至於那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廢氣統統都排到室外、車外,仿佛室外、車外就不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而是另外一些人生活的地方。仿佛那越來越多的陰霾天氣與我們無關,日益嚴重的海嘯、地震、強台風,持續的高溫、幹旱……都與我們毫無關係。大街上有人被偷竊,見義勇為者被小偷團夥瘋狂地追打,更多的人視而不見,袖手旁觀,仿佛那是別人的事,與己無關。

這一切真的與我們無關嗎?

隻要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隻要我們共飲一江水,就不可能是沒有關係的。沒有關係,是認知上的分裂,是幻想和自欺欺人,以此讓自己感到比別人安全一些。就算是移居國外,也沒有世外桃源,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這種分裂的幻想讓人們很自然地將人分為三六九等,所有的人隻想做人上人,都想比別人有錢有權有名。以為做了人上人就可以住在安全的高檔社區,可以移居國外,可以逃離到一個沒有假冒和有毒商品的地方去,可以過上沒有危險的生活——仿佛國外就是淨土,仿佛國外就不是在地球之上,而是一個世外桃源;而沒有錢的人,都想通過各種投機取巧,各種厚黑學,各種造假、欺騙和包裝、營銷的手段掙錢,做人上人。

這種認知的分裂,必然會造成人心的浮躁和貪婪。這種貪婪的心態很像人類生命早期的嬰兒狀態:小嬰兒很貪婪,在嫌吸奶太慢時,就會惱羞成怒,啃咬母親的乳房,毫不自知這樣做是在傷害他所愛和需要的母親。當然這是嬰兒的分裂,他忘記了他啃咬和想破壞的正是他所需要和對自己性命攸關的母親。而這種分裂,對一個小嬰兒來說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尤其是對於一個群體來說,就顯得很原始的野蠻和幼稚了。

那些肆意毀林毀田、汙染環境的行為,就像是在貪婪地啃咬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母親一樣。我們不是分裂的,所有在地球上生活的人其實是一個大的生態平衡,相互之間息息相關,任何一個破壞性的行為都對整個人類有很大的影響。由於分裂,我們也常常忘記,我們這樣瘋狂掠奪和摧毀的對象,正是我們需要賴以生存的地球母親。

好爸爸和壞爸爸。

張莉做母親了,丈夫想邀請嶽父嶽母來家裏看看外孫,哪知作為女兒的張莉堅決不同意。她結婚就沒有邀請父親參加,現在做了母親,還是不肯見父親的麵。當晚,張莉暗自垂淚,向丈夫講起和父親的恩怨。

張莉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她上小學二年級那一年,父母離異了,張莉就一直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父親條件不錯,有很多人給他介紹新的結婚對象,但是張莉父親擔心後母會對張莉不好,影響女兒的學習和心情,就一直沒有再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和撫養女兒身上。張莉非常愛自己的父親,她恨自己的母親有眼無珠。在她的眼裏,父親儀表堂堂、熱情爽朗、為人正直,不知道母親為什麼要和父親離婚。父女倆相依為命,過得倒也安然自在。

張莉考上大學後,第一年暑假回家,發現家裏多了一位阿姨。原來,這個阿姨是爸爸同一個單位的同事,一直暗戀著張莉的父親,也曾經表達過愛慕之意,但是張莉的父親當時考慮到女兒的感受,婉轉拒絕了。現在張莉已經順利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也去了外地,爸爸難免會感到孤獨。這位女同事一直沒有嫁人,也一直在等待著張莉父親。張莉父親為此非常感動,事實上,他也對那個女同事頗有好感。事情就這麼順理成章地發展下來,不久前兩個人剛剛辦理了結婚登記。現在,就等著女兒放暑假回來,準備籌辦婚禮了。

張莉聽了父親的話後,一言不發,整個暑假都不理會父親。在她的心裏,父親是一個騙子,一直都在欺騙她的感情。她一直以為爸爸隻屬於她一個人,不會再結婚了,而且她無數次發誓,長大後一定要和父親一起生活,好好孝敬父親,報答父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可是,現在的父親在自己的心目中,是那樣地麵目可憎。父親那種故意討好她的樣子,讓她感到虛偽、感到惡心、感到憤怒,她甚至拒絕吃父親做的飯菜。

她每天躲在自己的房間裏,滿腦子想到的都是怎麼阻止父親的婚禮,怎麼報複父親,怎麼讓父親傷心和難過。她從來沒有這麼恨自己父親,她甚至懷疑以前父親對自己的好是不是都是偽裝的,懷疑父親和母親的離異,是不是父親在外麵有外遇造成的。每當聽到房間外傳來那個阿姨的笑聲,她就想衝出去扔一個炸彈,把父親和阿姨兩個人都炸掉。

當她找到好友哭訴在家裏的遭遇時,好友安慰她說:“你爸爸對你一直挺好的,他如果結婚,家裏有人替你陪他照顧他,你在外地不是更放心嗎?”張莉聽了很生氣:“你錯了,他對我全是假的,他一直在騙我。他就是一個大壞蛋,比我母親更狠心,更無情無義,我恨他!他不是我爸爸。”

暑假還沒結束,張莉就返回學校。大學幾年間,張莉對父親的恨與日俱增,再也沒有回過家,直到工作、結婚生子,她都不肯原諒自己的父親。父親多次給她寫信、打電話,她從來不予理睬。這種父女間的多年的情感隔離不但傷害著年邁的父親,也讓張莉自己非常痛苦,但是他們卻無力自拔。

熱情的醫生和冷漠的女人。

陳醫生是某醫院裏的外科主任,在醫院裏技術是數一數二的,最難得的是對病人的態度總是和藹可親,非常有耐心。找她看病的病人總是絡繹不絕,她對每一個病人都充滿愛心和熱情,用自己的精湛的專業技術和經驗對待病人,她的醫德和口碑在醫院和病人心目中很高。有一次,她發著高燒,還堅持做完最後一台手術,從手術室一出來就暈倒在地,被直接送進急診室打吊瓶。陳醫生對待病人的感人事跡還多次被媒體報道,多次在衛生係統內作為先進典型廣為流傳。

可是在家裏,她卻是另外一個樣子——冷漠、不耐煩、很少說話,家裏的家務事幾乎都是交給愛人。她也很少有時間在家,大部分時間要麼在醫院,要麼就是在醫科大學給學生上課,還經常出國參加一些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和交流。好容易有個星期天在家裏,她也把大部分時間用在休息上,對家裏的事情基本上不聞不問,和愛人的交流很少,夫妻之間的感情非常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