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一個人的遊戲不好玩(1 / 3)

【心理助讀】。

愛別人就是愛自己。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做出反應的人際行為模式。它源於當事人早年與重要撫養人之間的互動模式,並將這種互動模式置於現實的人際關係的領域中。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主觀幻想,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但通過投射性認同變成了客觀的現實。

例如,一個女性強烈地不喜歡自己,她把對自己的不喜歡投射到伴侶身上,然後從伴侶的言行中看到的都是伴侶對她的不喜歡甚至厭惡,她經常為此和伴侶發生爭吵,最後她發現自己真的越來越不喜歡這位伴侶了。

使用投射性認同的人,其實比一般人更渴望建立親密關係,但他們隻關注對方是否按照自己希望的那樣來對待自己。如果對方不能按照自己渴望的方式對待自己,就會避而遠之,往往缺乏與人建立真實的、相互理解的和溝通的關係的能力,而是一種“一個人的關係遊戲”。

這樣一來,這個關係就失衡了。這樣的人,他看似在乎你,很愛你,或對你很好,但其實他在乎的是投射在你身上的影子。他會誘惑你或強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對待他,而你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他會視而不見,他既不關心你的想法,也拒絕真正了解你。

和這樣的人打交道,你會覺得特別受壓製,有股說不清的不舒服感,因為你隻有按照他所渴望的方式對他,他才滿足,除此以外的任何方式,他都不滿意。你會有一種“我必須如此做,我和他才能建立關係……”的被強迫感。

投射性認同的遊戲中藏著一個“你必須如此,否則……”的威脅性信息,它的完整表達是:“我以我的好的方式對你,你也必須以一種特定的好的方式對我,否則你就是……”

不過玩這個遊戲的人,通常隻意識到前半句,即“我對你好,你也該對我好”,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發出的威脅信息。但作為被投射者,你會清晰地感到這種威脅,你感覺自己沒有選擇權,你不能按照你的意願對他表達你的好,否則他會不滿意,而且你會為此付出代價。

投射性認同本是人自出生後就有的一種心理機製,是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一種互動模式,大部分是正性的。在嬰兒期,嬰兒使用投射性認同的方式與母親建立關係,這種關係具有控製性——比如嬰兒哭鬧著,是要母親來發現和解決自己的需要。這種控製性的關係,是因嬰兒的脆弱和對母親的需要——嬰兒發出這種控製性的信息和投射,而母親也心甘情願地接受這種“控製”,認同這種被嬰兒的需要控製的投射。

一個成年人總是使用投射性認同的方式與人建立關係,多數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作為成年人,更多的是需要站在客觀現實的立場,去理解和接納別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樣才能與人建立真正的關係。如果總是用一種嬰兒時的控製性的方式,發出投射:“必須按照我所希望的方式對待我……”而不能去理解別人的需要,隻是單方麵地希望對方來接受和認同自己的需要,那麼投射性認同的關係往往是失敗和令人失望的。

一個人之所以會形成投射性認同,和他的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密不可分。

在童年期,一個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父母喜歡自己的時候,他便認為這時的自己是“好”的;感覺到父母不喜歡自己的時候,他便認為這時的自己是“壞”的。在很多家庭關係中,父母容易執著於控製的投射性認同:“我對你好,但你必須聽我的,否則你就是壞孩子。”同時,孩子容易執著於依賴的投射性認同:“我這麼無助,你必須幫我解決一切的問題,否則你就是壞父母。”

如果父母特別執著於權力,那麼這個家庭的孩子就會特別執著於依賴。他不僅在他的原生家庭是依賴的,到了學校、社會和愛情中,他也會沉溺於依賴的遊戲中。因為他潛意識中認為:“依賴是好的,會促進關係的親密;獨立是‘壞’的,會導致關係的疏遠。”這在他的原生家庭是合情合理的,但長大成人之後,將這種投射帶到其他關係中,就不適應了。

當前不少家庭中,父母對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威很看重,把孩子是否聽從自己的意見看得更重。這最終會導致這個孩子形成嚴重的依賴心理,等走出了家門以後,不管現實狀況多麼需要孩子獨立,孩子也絲毫不敢表達獨立的一麵。這不僅是因為孩子缺乏獨立的能力,也是因為孩子潛意識深處相信,獨立是“壞”的,如果他獨立,就會導致疏遠,而如果他依賴,就導致關係的親密。

例如,一個啃老的“宅男”,三十多歲了,不找工作不結婚,一直依靠父母生活。從表麵上看,有很多不工作不結婚的理由,但本質上,是因為對他來說獨立是不可想象的危險,因為這意味著在心理意義上,要告別他需要依賴和無法離開的父母。

這也是我們很多人的故事。我們長大了,離開了家,但在情感上卻仍然一直待在一個虛幻的家中,盲目地渴望從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生命的支柱和依靠——這依靠有的是對單位的依賴,有的是對伴侶的依賴,有的是對家人的依賴。

這裏主要介紹四種方式的投射性認同:控製的投射性認同、依賴的投射性認同、迎合的投射性認同、情欲的投射性認同。

使用控製的投射性認同的人,表達的是一種“強勢的權力”,通常會誘導出他人的軟弱、無能感,從而實現自己的控製欲和權力欲。例如,有的人在生活中,總表現得盛氣淩人、高人一等,對別人指揮來指揮去,或者喜歡教育別人,實際是一種無意識的逞強,一種無意識的虛榮需要。其內在邏輯是:“我對你好,但你必須聽我的,否則……”

接收和認同的人,會有一種被操控的感覺,非常不舒服和想逃離或反抗。當你和一個人在一起經常會產生這種感覺時,就是對對方投射的控製和權力認同了。

依賴的投射性認同特征是表達持續的無助感,通常會誘發對方的同情心和拯救感。這種人時常會說這樣的話:“你認為如何?”“我該怎麼辦?”“你可以幫助我嗎?”“我自己無法做決定。”使用這種投射性認同的人做決定或采取行動時,不管何時,都會向他人求助。

使用依賴的投射性認同的當事人,通過依賴作為建立親密關係的手段。使用這種投射性認同的人,通常在做決定或需要獨立行事的時候,不管在怎樣的情況下都會有求於人,但實際上這種人是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其內在邏輯是:“我如此無助,你必須幫助我,否則你就……”

在當事人幼年時期,也許是父母過於溺愛,也許是常被忽略孩子獨立的渴望,這些孩子的心理滯留在一個“自己必須表現出弱小和依賴才能被接納”的親密關係模式中。在以後的親密關係中,他們會無意識地通過讓自己變得依賴,認為隻有變得弱小無助和需要被照顧,才是安全的關係。

電影《孔雀》中的家庭,大兒子一直被當作白癡,但後來才證明,他其實是最有生存能力的,他的“白癡”很多時候是偽裝的。在這個家庭中,獨立被認為是壞的,越想獨立的孩子越沒有好下場,而依賴是好的,越傻的孩子得到的關愛就越多,與父母的關係越親密。所以,這樣的孩子會形成一種依賴的親密關係模式:獨立是可怕的,依賴才可以得到愛。並且他們會以這種無意識的模式與人建立關係,尤其親密的關係。

在健康的親子關係中,兒童表現的自主行為是受母親歡迎的,並且會受到表揚;但在不健康的親子關係中,兒童的自主行為卻會導致撫養者的打擊,起碼會導致撫養者疏遠兒童。所以,這樣的兒童很早就發現,要想擁有與撫養者的親密關係,他最好表現得虛弱一些,他越沒主意,越無助,撫養者便會對他越好,和他越親密。

迎合的投射性認同,是指一個人用自我犧牲或討好的方式對待別人,與人建立關係的一種無意識模式。迎合型的人與人建立關係,最怕別人不接受自己、不喜歡自己,因缺乏足夠的自我價值認同,所以才渴求他人的認同以讓自己感覺有價值。不過是以“自己缺失的存在價值,隻有在他人身上尋找”的投射性認同而達到。

迎合的投射性認同的背後是對分離的恐懼,是一種渴望被別人接納的主要手段。其邏輯是:“我對你百依百順,你必須肯定我,承認我對你做的一切犧牲,否則你就……”

迎合的投射性認同,它的情緒成分是自我犧牲。在這種投射認同中,關係是刻意建構的,因此接受者會持續地感到進行投射的個體正在放棄一些事情,或者是把接收者的利益放在他們自己的利益之上。例如很有能力的女性會放棄大好的事業前程,把希望寄托在丈夫的身上,而自願做一個為家庭犧牲的人,但她需要丈夫的不斷感激和認可,否則就讓他內疚。

“迎合型”的人的行為模式,是在兒童期形成的。他們在兒童時期接收到的信息是,他們需要為照顧他們的人做一些事情,否則他們將不會被愛。而這種模式在不斷地強化下,便形成了成年後的迎合的投射性認同。這樣的兒童一直被教導,他們的真正價值體現於他們對別人有用的能力,他們隻有通過功利性的活動才可以確信自己是“好的”,反之就是“壞的”。

也因為這樣,所以他們會為了別人,而不停地麻煩自己,但是他們並不隻是默默地付出,他們會不時地提醒周圍的人注意,他們自己是多麼地付出,他們需要對方的感激,然而很多時候他們感受不到對方的感激。

這種迎合的投射性認同,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會使用。這種關係帶來的結果,要看接受者是不是認同,如果對方喜歡這樣的迎合和討好的話,那麼就可以皆大歡喜。

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卻是感到失望和被傷害的,因為很少有人會喜歡被強迫感激,去感激別人強加給自己的一些行為。如果對方是抗拒的、不接受的,那麼投射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自然就會產生焦慮和失望,以至於感到被深深傷害和辜負。

迎合型投射者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即誘導對方感激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所做出的犧牲。如果對方沒有做出相應的反應,或者不是他們所期待的反應,他們就會產生焦慮,並且會產生失落感。

在迎合型的人心中,別人之所以會對他好,是因為他為對方付出了。他不能相信如果有人愛他,隻是因為他值得被愛,而不是他必須為對方做一些什麼或付出一些什麼。所以,他並沒有把精力放在建立一種在相互理解和關愛基礎之上的互動關係,反而花費了大量時間來確保他是被感激的。因此,使用迎合的投射性認同的個體,需要基於自我犧牲的行為而獲取他人的感激和自我價值感。

迎合型的人需要感到對方意識到了自己為他們做的事情,然後再對他們表示感激。但是他們的所有行為之下的一種更深層的、更有力的交流,是有關潛在的交易——它包含了“你欠我的”這樣的無形要求。

他們所要的回報就是要對方的一種保證,即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對方都會保持與自己的關係,因為他們不相信別人(包括自己的家人)會因為他們本身而真心地愛他們,他們確信隻有去迎合別人,才能確保自己是受歡迎的。

因此,為了實現這一點,他們隻能通過讓別人感覺欠他們的這種方式來建立關係。他們認為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和別人建立長久的關係,別人也才能真正地喜歡他們,接納他們,反之就會討厭他們了。

在親子關係中,迎合型的母親就經常上演這樣的一幕:母親所做的一切,都希望孩子表示感謝,而有的事情是孩子自己完全可以勝任的。一方麵孩子被要求感謝會厭煩,有壓力,另一方麵孩子又被剝奪了自主權,導致孩子在生活中變得被動無能,孩子最終會為此而憤怒。而做母親的並不理解其中發生了什麼,還以為孩子不懂得感激。可是她不知道她所做的都是有條件的,是她渴望被感激。

在婚姻中,經常聽到一些女人這麼抱怨:“我要求並不高,對家人好,對丈夫好,對孩子好,有什麼不對呢?偏偏我付出了一切,卻換來的是家人對我的冷漠,把我當保姆一樣,一點兒也不尊重我!”

如果一個人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照顧家人的話,那麼他所有的自我價值感都隻會來源於“做事情”以及為此所獲取的感激,如果不能如願的話,他將會對自我價值感產生懷疑。

迎合型的人在婚姻中對伴侶通常都是非常寬容的,無論伴侶做了多麼出格的事情,他們都可以忍受和說服自己。

但是這種忍受與真正的寬容是有區別的,真正的寬容是允許伴侶犯錯,並且敢於去麵對錯誤進行溝通和處理,是一種真正的接受。而迎合型的人所謂“寬容”,其實是根本不給對方一個承認錯誤的機會,哪怕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不敢去麵對存在於伴侶之間的未處理的憤怒與內疚等衝突,反而是回避自己內心的痛苦,用壓抑自己情緒的方式來“抹殺”雙方溝通的可能性,長此以往便會形成婚姻中的問題。

情欲的投射性認同的人,他們認為性是生活的唯一主題。當事者是通過性的方式來建立關係,並以性保持的關係來誘導他人的情欲反應,從而滿足性欲和控製欲望。用情欲的投射性認同的人,認為隻能通過性才能建立和維持一個愛的關係。

正常的親密關係和情欲的投射性的關係有著根本上的不同,在情欲的投射性認同的關係中,性會讓其他所有的事物黯然失色。在這種關係中,性本身就是關係,而不是關係的一部分。因為在這種關係中潛在的假設是,性是保持關係的唯一保證,如果性不是主要的成分的話,而是其他一些什麼的話,那麼關係也就會就此惡化、崩潰。

情欲的投射性認同大部分來自嬰幼兒時期的被養育者在性態度上的錯誤對待,比如,孩子過早地目睹與情色有關的情景或者被誤導“性是建立親密關係的唯一保證”。長大後,性就成為當事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唯一手段和方式。是否具有性的魅力,對當事人來說,幾乎等同於他的自我價值以及是否被人愛的唯一保證。

心想事成是很多人的心願,其實實現起來也很簡單。如果你了解自己的投射性認同的機製,就能夠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可以用一個俗語來形容: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下的是豐滿的愛的種子,你便收獲愛;你播種的是幹癟的沒有愛的種子,你便顆粒無收,隻能是失望。

例如,你想得到愛,怎樣心想事成?

首先,有一條人際關係的“黃金定律”: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去怎麼對待別人。

完成這個心想事成的過程就是:按照黃金定律,我想要別人愛我,那我首先要去愛別人。而愛別人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愛自己的能力。所以,如果我有能力愛自己,我就有能力去愛別人。當我能夠愛自己,愛別人時,我就能夠心想事成——得到我想要的人的愛。

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想讓別人不愛都很難。生活中我們會看到有些人不一定很出眾,但是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充滿了魅力,特別惹人愛。那正是因為這個人非常自信和自愛,而且對別人也充滿了愛和溫暖。

我們為何會有一個希望別人來愛自己的心願呢?那是因為我們不能夠愛自己,所以才總是希望有人來愛我們,讓我們心想事成。

這也是一個心想事成的過程:我渴望有人來愛我,讓我感到安全和幸福。但因為我不愛自己,所以我也不可能愛別人,別人也不可能愛我,最終,我得不到別人的愛,我也更加不愛自己了——這是一個不斷自我傷害、自我求證(“我是沒有人愛的,我永遠隻能去尋找一個愛我的人”),又總是心想事成(“我永遠得不到我想要的愛”)的惡性循環。

心想事成的前提就是,我們心想事成的希望,從來不在別人那裏,而是來自我們自己的內在的一種能力。我們感受到的傷害,從來都不是真正來自於外在和別人,而是來自我們內心的自我傷害。

如果我們愛自己,我們就有能力愛別人,我們也就能夠教會別人愛我們,尊重我們。

如果我們不愛自己,我們就沒有能力去愛別人,我們也同樣教會別人不愛我們,不尊重我們。如果我們自己傷害自己而不自知,自然也會教會別人來傷害我們。

如果我們希望別人不要傷害我們,那麼,首先我們要能夠不傷害自己。一個不會自我傷害的人,是絕對有能力保護自己的,也不會允許別人來踐踏尊嚴,不允許別人來傷害自己。

使用投射性認同的你,正是自己教會了別人以特定的方式對待你,而這種方式正是你自己對待自己的方式:如果你總是自己傷害自己,當然你也會教會別人來傷害你。如果你愛自己,當然也就會教會別人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