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是又來了,而是劉翔的腳傷根本就沒有徹底好利落。傷病的反反複複對於田徑短跨選手來說,是經常的事。孫海平教練私下透露,對於劉翔的腳傷,“我們每天都像在走鋼絲”。劉翔已經是29歲的老將,翻開我國田徑曆史,人們會發現,還從沒有一個短跨選手,曾在跑道上拚搏到29歲,拚搏過三屆奧運會。也沒有任何一個短跨選手,包括外國所有名將,在競技場上奔跑十幾年後,身上不帶傷病的。
國人對劉翔的期待是為國爭光,國家也極力打造一個為國爭光的“高大全”形象,而劉翔也認同了這種期待——超越自己的承受力,戰勝作為一個運動員的極限,最後,他用最淋漓盡致的方式表達了這種認同——“跳著也要跳到終點”。換來的不是“雖敗猶榮”的讚譽,而是懷疑、質疑、假摔等各種傳言和猜測。
這種期待的背後是擁有13億人口和56個民族的泱泱大國的榮譽,而劉翔隻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神,這種期待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沉重的牢籠,讓一個本來可以有更好的潛力發揮的運動員兩次倒在了奧運賽場,無法自由地飛翔。
重新發現一個自己認同的自我。
2012年8月,一部直麵年輕人成長中的困惑、渴望、尋找、選擇、勇敢話題的勵誌劇《北京青年》首輪播出,即以收視口碑雙贏落幕:四大衛視播出平台瓜分了全國同時段排行的前四名,網絡播出達73000萬餘次。
劇情很簡單:何東、何西、何南和何北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們是堂兄弟。大哥何東已經當了5年的公務員,生活千篇一律。在結婚登記的時候,他卻忽然反悔,閃電般分手、辭職,他想重新過一次自己的青春,去找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標。老二何西是年輕有為的醫生,為了愛情奮不顧身。老三何南憑借自己的刻苦努力留學加拿大,“海歸”的身份本可以讓他大展宏圖,但一沒資本二沒人脈,年輕人的創業之路充滿坎坷。老四何北沒上過大學,整天混社會,是大款父親的一塊心病。麵對父親的恨鐵不成鋼,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做出自己的一番事業。但是他要做的,就是先改變自己的性格,這樣才會有所作為。
兄弟四人離開北京,帶著對愛情的渴望,在重走青春的路上,重新認識了自己,改變了心態,迎來了人生的新高峰。
導演趙寶剛詳細解讀了貫穿全劇的“青春”概念。“我講的青春概念是指所有人,包括家長。”趙寶剛坦言,特別想通過這部劇告訴家長們,“當你們青春激情過後,把自己的激情收起來,用人生經驗禁錮孩子,使孩子不具有激情,為什麼呢?經驗固然重要,但經驗往往是害人的,當我明白這些道理以後,首先在我的人生過程當中,我隻記住了一句話,就是如何改變自己。不要想著改變世界,要想著改變自己,如果你把自己改變好了,世界就可能有你一席之地。”
這四個北京青年,為了各自的理想努力著,他們隻有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才能改變自己,使自己更快地成長起來。在異地的“生存體驗”中,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最重要的問題,其實就是自我認同問題。
兄弟四個人以前的生活,每個人都帶著父母對自己的期待,而自己也無意識地認同了父母的期待,老大讀碩士,考上公務員,是父母的驕傲,即將和父母為自己安排的未婚妻結婚成家,而自己對生活一點兒感覺、一點兒樂趣都沒有;老二當了骨科醫生,連戀愛這樣的事情也要爸爸給安排,這頗讓他感到無可奈何,但也不得不聽從;老三的父親賣了家裏的房子送他出國留學,而他在國外的高薪收入,成為父親向人誇耀的樂事,而他的誌向是回國自己創業,卻遭到父親的反對;老四雖然貌似四兄弟中最叛逆,最有個性,也是最不聽父母話的,但是這同樣是一種對父母期待的認同,隻不過以相反的方式表現而已——父母認為他“不成器”,他果然就“不成器”。
對父母期待的過度認同,讓這四個北京青年有一種想要掙脫的衝動和冒險,然後,他們就真的行動了,要去重新發現一個自己認同的自我。
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認同父母和社會對自己的期待,還是去發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追尋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意願,這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向自己交出的一份生命答卷。
通過一係列看似大腦出了問題的瘋狂之舉:辭職,離開北京,重走青春路,然後經曆很多殘酷的生存體驗……四個北京青年勇敢地走出了父母期待的目光,告別了昔日對父母期待的認同,也告別了那種不屬於自己的生活,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大洗禮,重建了真正獨立自主的自我認同,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找到了自己真正期待的生活。
“光榮與夢想”認同下的無辜羔羊。
湖北武漢市13歲的少先隊“副總隊長”小博,2歲開始看央視《新聞聯播》、7歲開始每天讀《人民日報》和《參考消息》,佩戴著全國罕見的“五道杠”,以“官相”躥紅網絡,成為各路媒體評論的熱點。
與同齡人相比,小博少年老成,不僅臂膀上掛著全國罕見的“五道杠”(少先隊領導標誌),並且已在“重要報刊上”發表過100多篇文章。他還將其近3000元稿費和變賣廢品賺來的零花錢都用於資助與看望孤寡老人,加上他身上的“全國百名優秀好少年”“武漢市首屆‘十大孝星’”等光榮稱號,一個“少年政治家”的形象已呼之欲出。
胸懷大誌的小博在個人博客中說,自己開通博客“是想表達自己為了‘中華民族之複興,續寫漢唐之盛世’的修身齊家、濟世安邦的信念、氣度、襟懷、理想和抱負”。在小博個人微博上的一張半身照中,他在少先隊總隊審閱文件,與官方媒體發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辦公形象十分相似。他的一些照片中也有諸如“審閱文件”“欣然題字”等描述領導人活動的注釋。
但小博的“領導風範”沒有引來輿論多少喝彩,倒是很多網民認為他的成長有些畸形,是家長和社會的官本位觀念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反映。在針對小博現象的網民留言中,雖然有人讚揚小博誌向遠大,但大多數人不願接受小博“少年政客”的形象,還有人直言這是家長或第三者炒作的結果。人們對小博表達著厭惡,認為他是功利主義教育下失敗的象征。
……小博的臉色逐漸發青發白,手也有些顫抖。聞訊趕來的黃宏章關了電腦,但仍然無法讓他脫離恐懼。小博一會兒木然地問父母這是怎麼回事,一會兒喃喃自語:“為什麼這麼說我?我不是壞孩子。”
的確,這不是小博的錯,他並沒有做錯什麼,他也不是一個壞孩子,他隻是成就父親“光榮與夢想”的認同下的無辜的羔羊。眼下,他正受著來自四麵八方的質疑和責難。
小博有著燦爛的童年,充滿正確、榮譽、讚揚和過於遠大的理想。他被塑造為樣本,成為武漢80多萬少先隊員學習的對象,這成就了一個光榮的家庭和一個符合主流審美價值的德育新星。
“我是世界,是宇宙,是大自然的最偉大的奇跡!因為我舉世無雙,因為我獨一無二,因為我是最棒的,因為我是天下的王者……我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功,我是最終的勝利者,我是大自然最偉大的奇跡!”這是小博完成於小學五年級的一首詩。在給父親黃某的一封信中,他這樣結尾:“我會達成您的願望,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在中國曆史的記錄上,在人類發展的史冊上,留下不朽的篇章,名垂竹帛,功標青史。”
為實現這個宏願,小博過著繁忙的生活。除了更加努力地寫作,他還要接受媒體采訪,開展經驗介紹,草擬倡議書,發表大會致辭和獲獎感言等。
其實,翻開小博的成長手冊,他溫順乖巧的性格形成於那個孤獨的幼年。他尊敬大人,不敢冒犯權威。幼兒園老師教《三字經》,學到“子不孝,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時,他堅決不讀,認為這是對尊長的不敬。小博之父黃某作為長期從事政工工作的公務員,長期以來養成每晚收看《新聞聯播》的習慣。但當兒子長到兩歲多的時候,問題出現了——小博要和他爭台看動畫片。黃某很堅決地捍衛了這寶貴的半小時,最後小博屈服,再後來他一聽到《新聞聯播》的前奏就興奮得手舞足蹈,拉著爸爸坐在電視前。“這是孩子孝順,為了討好我。”黃某說。
父親黃某的急躁和嚴厲在附近是出了名的。“他(小博)要是出來玩,他爸就打他。”一群在小區樹蔭下乘涼的老太太壓著聲音說。小博的日記可以部分支持這一點,在一篇名為《父子之間》的文章中,小博講述了他因玩賽車而遭懲罰的經曆:“(爸爸)兩眼死死地盯著我,牙齒緊緊地咬在一起,然後舉起他大大的手,‘啪’的一聲打在我的背上。”
在另一篇日記《E網情深》中,小博這樣描述他的生活:“他(爸爸)總是罵我、打我,沒有諒解過我,我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度日如年。”
黃某軍人出身,曾經是文學青年,朋友對他的評價是:聰明、靈活,會來事兒。因為在機關,黃某能方便地接觸很多報刊,其中包括《人民日報》和《參考消息》。小博進入學齡期後,黃某就拿它們充當兒子的識字讀物。他希望兒子以後也能當公務員。“當官發財,哪個老百姓不想?”他說。
這種對父親期待的過度認同,使得小博成為人們視野中有些變異的“五道杠少年”,引發一片質疑和責難,讓小小年齡的小博置身輿論的旋渦深受其困。但也許這未必都是壞事,如果黃某從社會的反饋中反省自己對孩子教育中的嚴重失誤,不要把自己的理想以愛的名義強加給兒子,或許,小博還有機會重新回歸真正的自己,發展自己的自我認同。
【護心小貼士】。
(1)確定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一個必須承認的現實是——無論多麼想做自己,但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期待的世界,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家庭和環境的影響。最重要的是需要覺察:我們的人生目標和理想,真的是我們自己想要的那個目標和理想嗎?
(2)理想和目標要自己樹立。
大多數人的目標和理想,來自於社會的期待、父母的期待、文化的期待和主流價值觀的期待、而不是我們自己內心的真正期待。這些皆因為,我們缺少對自己的真正認識,缺少自我實現的勇氣和力量。
(3)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
不要為了別人的期望而活,你的生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讓自己變成別人思想的產物,而與真正的自我背道而馳。學會單獨地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自行決定你所要過的生活。隻有這樣的生活,才能讓你的內心擁有真正的安全感和強大的力量。
(4)學會愛惜自己。
照顧者一般都活得很辛苦,愛別人超過愛自己,總是過多地考慮別人的感受,生命中最寶貴的能量大多都耗費在對別人的關注上。那麼,從現在開始,學習在親密關係中如何把更多的關注放在自己身上,把愛的能量給自己。當一個人愛自己、關心自己的感受時,可能最初會有些困難、會有些阻力,但沒關係,慢慢就會體驗到愛自己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
(5)了解自己的需要。
照顧者的邏輯是:別人的滿足,就是自己需要的滿足,但事實上這隻是飲鴆止渴。“照顧者”由於從小就習慣了犧牲自己、為別人而活,久而久之,就忘了自己實際上也有需要、也有渴望。隻有自己承認自己的需要,並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才有勇氣去過自己的生活。因為,隻有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更好地去愛家人。
(6)建立與別人的心理邊界。
照顧者習慣於將身邊的人當作需要被照顧或拯救的弱者,其實這個需要被照顧的“弱者”正是照顧者內心的沒有長大、一直渴望得到照顧和關心的“內在小孩”。照顧者需要學會在照顧別人的時候做到適可而止。一方麵要尊重別人是否需要你的照顧,另外一方麵也要尊重自己的需要。這樣,別人需要承擔起他們自己的責任,而照顧者也需要承擔起珍愛自己的責任。真正的愛是給予對方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想給的,不能總是把自己的需要當作所愛的人的需要,這就要與別人有清晰的心理邊界。
(7)理解代際傳遞現象。
這種現象在家庭暴力較多的家庭中比較常見,比如從小在一個暴力家庭的孩子,成年後有成為新的家庭暴力的施暴者的傾向。還有“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現象,被婆婆欺壓的媳婦,當了婆婆之後,也會虐待兒媳,就像當年自己的婆婆一樣地對待自己的兒媳。
(8)與攻擊者認同的個體,需要做到的一點是,要擺脫這種認同,需要很大的勇氣接受以及從心理上告別自己的悲劇命運,而不是將這種悲劇傳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