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靠近你,認識我(3 / 3)

盡管如此,兩個人在戀愛了12年後仍決定結婚。李烈那年42歲,他倆十分低調地完成了結婚手續。但這段婚姻並不長,隻維持了一年零九個月。從情人、夫妻到發現他像她的孩子,就是這樣,他們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幾乎不再說話,她知道自己再也待不下去了。“那真的是一個陷阱,絕對不要相信老友敘舊這樣的事情。”如今的李烈回過頭來看這段關係時會說:“好友就永遠是好友,不要變成情侶。如果羅密歐和朱麗葉沒有因為殉情而死去,他們也會吵架,甚至分手、離婚。”離開羅大佑時,她深深體會到這一生不可能找到像父親一樣的男人。兩次婚姻讓李烈明白了一件事——愛自己比別人愛你更重要!

李烈對伴侶的渴望,是希望伴侶能夠像父親一樣照顧自己。在這樣的理想化移情下,她當然會對羅大佑這樣一個還沒有長大的“成年兒童”難以完全接受。帶著這種理想化的移情和期待,她用自己的種種努力和退讓甚至是自我犧牲,期待有一天羅大佑能夠改變,變成一個父親般成熟的男人。然而和這個男人相處了10年的時間,她依然失望,依然沒能等來他的絲毫改變,但是她還是選擇了婚姻,選擇了嫁給他。

婚後,隨著理想化移情的一天天破滅,她再也不能從這段親密關係中看到一點點希望,於是她選擇了放棄,不僅僅是放棄這個男人,也放棄了自己對一個父親般伴侶的渴望和期待。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段幻滅和失敗的婚姻,也許對李烈是一個重生的涅槃,讓她學會隻有愛自己,放棄對理想化伴侶的追求,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博士過於自戀惹非議。

一位女博士在下基層調研時,對生活待遇不滿而連續發出的幾條微博,引發了網友的極大爭議。很多網友認為,作為拿著國家工資補貼的博士生,說出這樣的話實屬不當,要求她必須道歉。

“政和考察收獲:1.畢業後不下基層;2.畢業後堅決不下基層;3.畢業後死都不下基層。減肥,回去找個好男人。”

據了解,這位女博士近日隨校方組織的博士團到閩北山區的原國家級貧困縣——政和縣調研有關生態與經濟發展的課題。她在微博上抱怨說:“吃得一點兒都不好,什麼亂七八糟的,菜全部被吃光。哎,小地方,做事不行,而且他們顯然不把我們學生放在眼裏!”“破地方,過得太憋屈了!每天的飯都是那幾個菜,一個重口味的師傅,縣賓館的廚師該換了!下午出去找吃的,也沒個超市,買的盡是瓜子、豆子、好利友!”

這名女博士在3天的調研結束時發微博稱:“明天,姐終於要告別這裏了!你們慢慢玩吧,姐要和黃老師提前退場!求祝:1.統戰部配個好車送我們;2.航班返回廈門一切順利。”

由於身份特殊,有關她的微博言論很快在網上引起非議。許多網友要求該博士公開道歉。據網友透露,引發爭議的這名女博士本身來自湖北農村,在校享受過助學金。事後,這位女博士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在自己的微博上道歉,發表如下說明:“針對之前微博的不當言論,我在此誠摯道歉!!!學校組織社會實踐是為我們提供鍛煉平台,政和縣對於此次活動也是鼎力支持,我深表感謝!個人的一些私事導致自己心情不好,發表了一些不當言論,我深表歉意!請大家給我這個不成熟的學生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我將深刻地反省!”

這位女博士為什麼會惹眾人動怒?原因就在於她沒有擺正自己的身份,拿著國家給博士生的工資補貼,卻口口聲聲地稱畢業以後堅決不下基層。

這種自我拔高的根源就來自她的自戀,或者叫作自我理想化。一個人過度自我理想化的結果,就是自戀。當她與社會或人群打交道時,這種自戀就會暴露無遺,從而成為她與他人或社會建立關係的障礙,會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是破壞。

一個學有所成的博士帶著調研的學習任務來到基層,是為了調研,不是來旅遊的。她本應該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學校和基層單位為她提供的調研機會中,從中得到學習和鍛煉。而生活是為調研服務而不是為這個博士身份服務的。但是這個女博士,把自己想象得高高在上,想要有好吃好喝的伺候,還要有好車相送。這種自我幻想的待遇,與現實提供的接待發生衝突時,這個女博士理所當然地感到不滿,進而通過微博,發泄這種不滿。

女博士的自戀是一種非常不成熟的心理狀態,與其專業身份非常不和諧。她的言論引起了非常負麵的社會效應,而她自己在這個事件中也受到了眾多批判和指責,背負著沉重的輿論壓力,給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影響,相信這並不是她自己希望得到的結果。

致命的美麗。

2010年11月15日上午,成都“超女”王某走進了武漢某整形醫院,接受麵部磨骨手術,結果簡單的手術卻出現了意外事故,血液通過她的喉部進入氣管,最後經轉院搶救無效死亡。

據整容死亡的當事人——主刀醫生介紹:“一個月前,她與她母親一起來醫院,主動找我們做整容手術。整容前,我們醫院組織了專家對她進行了多次身體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她是符合手術條件的。在術前,我們與她們簽了手術告知書和協議書。我以主刀醫師身份,告訴她們,盡管符合手術條件,但整容都有風險,甚至有死亡的可能。但她們表示:不怕,相信醫生。隻要能整好容,願意冒死亡風險。”

整個手術過程非常順利,沒有出現任何意外,意外發生在進入病房兩個小時後。王某從手術室回病房約兩個小時後,突然出現呼吸、血壓和心跳異常,醫院馬上進行現場搶救,之後心跳和血壓恢複正常,但呼吸仍需要輔助手段。隨後,醫院把王某送到附近的161醫院,經過2天1夜的搶救,王某終因呼吸循環衰竭死亡。

明星因整容而導致毀容甚至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但是這樣的悲劇依然在持續著,整容的人群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整容醫院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說明整容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作為以娛樂大眾為職業的明星或演員,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演出機會,得到觀眾更多的關注和認可,這本是無可厚非。但是過度整容就是一種心理障礙了。來自整形業的調查顯示,做整容手術的並非是那些真的長得很一般,或在外形上有實質缺陷的人群,反而大部分都是外形優於一般人的美女或帥男,過度整容的背後,其實是一種自戀性移情的潛在需求:“我是多麼美麗,多麼完美,多麼光彩照人……我需要你們的無限讚美、關注與喜愛……愛我吧,給我掌聲,給我獎勵,讓我感覺到自己的無所不能。”

這種無限的需求就像是一個無底深淵,無論一個人外在多麼美麗,多麼引人注目,他可能都無法讓自己真正滿意,隻能通過不斷“修補”和“改變”的方式去折磨自己的身體和麵容。無論怎麼修補和改變,其實這個內在需求的深淵都無法被填滿,這樣做的結果無異於是飲鴆止渴。而王某整容的意外事故,不過是冰山一角,向人們敲響了警鍾。真正有自信的人,不會完全依賴外在的美麗,而是能夠通過自己內在的智慧和資源為自己贏得真正的機會、關注和尊重。

“名爹”鬧劇的背後。

無證駕駛、打人已經司空見慣了,如果再加上“官二代”“富二代”就變得更加熱鬧。2011年9月,某一明星的兒子駕車打人,這一惹眼的“星二代”,隻因多了這一明星元素,令輿論爆棚,賺足了全國人民的目光。有網友將這位明星與此前新聞事件中的三位社會名流一起列為“四大名爹”。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輛黑色大眾邁騰轎車在河北大學校區內撞倒兩名女生,導致一死一傷後,司機不但沒有停車,反而繼續去校內宿舍樓送女友。返回途中被學生和保安攔下,該肇事者不但沒有關心傷者,甚至態度冷漠囂張,高喊:“有本事你們告去,我爸是李某!”

後經證實了解,該男子的父親李某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長。此事一出迅速成為網友和媒體熱議的焦點,“我爸是李某”語句也迅速成為網絡最火的流行語。但是據當地人講,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河北大學保衛處處長曾經和李氏父子一起吃過飯,對肇事者有些印象。在肇事現場,保衛處處長問其是不是李某的兒子,肇事者給予了肯定的答複。

自此,“我爸是李某”這一句口號成為“官二代”的代名詞。在這些“官二代”的心目中,當官的父親就像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保護神”,無論發生什麼事,似乎都有辦法搞定,或者說,無論發生什麼,都可以把當官的爸爸拿出來作為武器,去威脅來自外界的壓力和困境,從而無所不能地保護自己。

這種心態一方麵當然和社會不正之風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有關,但是如果從心理的自我防禦來看,這是一種自戀性移情在起作用。這種自戀性移情有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因為在這些人心目中,當官的父親象征著強大的、無所不能的保護力量,任何時候,遇到任何威脅,隻要把這個強大的力量召喚出來,就可以逢凶化吉,諸事順遂。這本身是一種幼稚的自我幻想,但是社會現實中愈來愈多的不公正現象,也確實助長了“官二代”們的這種無所不能的幻覺,以為隻要有個當官的爸爸,就可以為所欲為,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和後果。

然而,幻想並不能替代現實,當這些“官二代”的父親並不能真的為自己孩子的過失擔當“保護神”時,這些幻想就會像一個荒謬的笑話,成為人們的笑談。“四大名爹”並不是真的無所不能,隨著網絡輿論監督的途徑越來越便捷和發達,那些“保護神”一樣的父親,對孩子闖下的禍再也無法一手遮天,終究還是落得個“賠了孩子又折己”的可悲結局。

【護心小貼士】。

(1)覺察和識別理想化移情。你對他人是否過度理想化?識別的方法很簡單——強烈的愛或恨的情感體驗是最好的測量工具。如果你強烈地愛一個人或者恨一個人,都是對他人過度理想化的結果。

(2)問問自己:“為什麼我總是需要一個理想化的對象?在這種需要的背後,我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3)學會區分幻想和現實,體驗活在當下的狀態中。當你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愛恨情感而不能自拔時,試著問問自己:這些感覺你是否很熟悉?它們來自哪裏?那時候你多大?發生過什麼?試著去理解這份強烈的情感,接受這份情感,而不是去驅逐它。

(4)偶像身上的巨大魅力,正是你自身潛能的投射。如果你很崇拜某個偶像,試著從自己身上發現這種潛能,並發展它。

(5)與別人建立清晰的邊界感。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你;你的需要不能代表我的需要,我的需要也不能代替你的需要;我尊重你有你獨立的空間,你也允許我有我自己的選擇。

(6)學會延遲滿足需要。從生活小事做起,訓練自己逐漸延長等待滿足的時間。比如,等車、等人、排隊,從生活小事中培養耐心和毅力。

(7)接受挫敗和自我的局限。了解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優勢和作為一個人的局限性,即有的事情,我們無能為力,比如自然災害等。

(8)對全能和完美的自我要能夠理解、同情,最終與之告別和哀悼,從而有能力去發展新的、真實的自我,發現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