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靠近你,認識我(1 / 3)

心底的自己原來這個樣。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移情是指人們通過在情感上重現他們過去關係的重要方麵來構建他們現在的關係。

移情是一種普遍的人類體驗,當過去的情感體驗被現實關係中發生的事情喚醒時,人們就會產生移情。

但是過於強烈的移情,會導致一個人有時無法區分幻想與現實,無法區分自己強烈的情感是對過去某個親人、老友或朋友的,而不是針對當下的這個人,從而造成許多人際和親密關係間的衝突、矛盾和傷害。

有時人們常會把對理想父母的渴望投射在一個公眾偶像身上,這種深深崇拜和敬佩的情感就是一種移情。

移情也常發生在上下級關係中。例如一個女職員總是很心疼她的男領導,把很多本不屬於她的額外工作也攬過來,經常加班加點,而且不計報酬。可是有一天她無意中看到領導的情人時,她感到一股不可遏止的憤怒,總是忍不住想報複這個卑鄙齷齪的男人。這可能是當事人把自己對某位重要親人的愛恨交加的情感轉移到了領導身上。

有時候,妻子會無意識地把丈夫當作父親那樣去愛或者恨,有時候會無意識地把丈夫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或者恨。反過來,丈夫也一樣,有時候會無意識地把妻子當作母親那樣去要求和期待,有時候又會把妻子當作女兒一樣去嗬護或者嗬斥。

移情在戀愛中也常見。比如,有一名大學男生愛上了同班的一位女生,在他的心目中,她是那麼溫柔和甜美,幾乎就是他理想中的戀人。可是當他向她表達感情時,遭到了女生的拒絕。他感到她是那麼冷漠,高高在上,看不起他,讓他感到非常受傷,以至於無法集中精力上課學習,整天精神恍惚,總是想著那個女生為什麼那麼狠心拒絕他。

其實,這種情感就是一種愛恨交加的移情感受。這位男生有一個外表美麗內心卻很冷漠的母親,母親是名醫生,對病人很耐心熱情,而在家裏對待家人卻很漠然。這個男生從小就渴望得到母親的關愛,而母親很少待在家裏,他對母親的感情是愛恨交加。正是這種感受讓這個男生感覺受到了傷害,而這種愛恨交加的情感,與那位女生關係不大,是這個男生內心的一種潛在的對自己母親的情感體驗,一直蟄伏在無意識中。在追求心愛的女生的挫敗中,這種愛恨交加的感情才得以體驗。

如果一個人產生了強烈的理想化移情,當幻想被現實無情地打碎時,那是異常痛苦的心碎時刻,仿佛一個可以依靠的強大支柱在瞬間轟然倒塌。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多少都經曆和體驗過這種痛苦的情感,比如,當你被所信任的人欺騙、背叛時,或者僅僅是一個你最愛的人突然離開你的時候。融合式移情,是一種你我不分的、融為一體的關係,可以理解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不知道你是誰,我也不知道自己是誰;你要離開,我會憤怒;你要靠近,我就沒有了自己”。

自我理想化在某種意義上是積極的,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感到自己是重要的。但過度自我理想化,就成為一種自戀,一種虛假的遠離真實自己的假我。

在自我理想化的人內心,其實有一個特別弱小、特別脆弱的自我。這個自我讓人感到非常自卑和無力,為了擺脫這種無力和易碎感,一個人會發展出一個理想化的全能自我——高高在上的、永遠不會有挫敗的驕傲自我,來對抗內在那種脆弱和無力。這種自我理想化發展到極端就是一種無所不能的自戀。

如果要擺脫自我的全能,就要坦然接受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局限性。通過與人互動了解真實的自己是怎樣的人,學會自我反省,形成對自己更加全麵而客觀的認識和理解。

女碩士被丈夫拋棄在產房。

一位北大法律專業畢業的女碩士,和丈夫相識兩月就“閃婚”,結婚5個月被丈夫起訴離婚。她在醫院生孩子時,丈夫不但不理睬,還搬走了租房裏的全部家具,沒給她和剛降生的孩子留一分錢,女碩士走投無路……這件事被國內多家媒體競相報道,成為當時一大熱點新聞。

一個北大的法律女碩士,一個在北京一家律師所工作的精明強幹的女律師,為何慘遭這樣的婚姻悲劇?

這位女碩士和丈夫的相愛是一見鍾情式的。當時是在一個同學聚會上,她看到當時的他細心地照料一位醉酒的同學,她認為這樣的人厚道,給她一種說不出的安全感,所以一下子就產生了強烈的好感。婚後她才發現丈夫和她想象中的不一樣,斤斤計較。兩人婚後不久即產生種種摩擦,結婚幾個月已懷有身孕的她被丈夫趕出家門,還被起訴離婚。生孩子時丈夫不但不露麵,還搬走了家裏所有的東西,弄得她坐月子都沒有地方,身無分文。後來還是在一個慈善基金會的幫助下,她臨時住進了一家旅館坐月子,但以後的生活卻是一個未知數。雖然在懷孕哺乳期法院不給判離婚,但是兩人都承認婚姻的失敗。

女碩士的一見鍾情,也容易讓人聯想起另一樁鬧得沸沸揚揚的事件,就是中央電視台體育節目主持人張某和北京電視台節目主持人胡小姐的婚姻風波。

當時胡小姐與張某的相識幾乎與這位女碩士如出一轍。她在電視上第一次看到張某主持節目時,內心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好感。她感覺這是一個像大山一樣,能給她帶來安全感的男人。於是,胡小姐毫不猶豫地選擇離婚,並發起強烈的情感攻勢征服了張某,與他結婚。但是,事實證明,她的一見鍾情的婚姻並不像她想象的那麼安全和美好,那個像大山一樣的男人張某,最終還是用外遇擊碎了她虛幻的安全感。

一見鍾情,聽起來美麗,但本質上是一種理想化移情的結果——把一個理想化的自戀幻想投射到了某一個異性的身上。這樣很容易把他身上的某一個優點或行為當作這個人的全部或整個人格去愛。最終當兩個人真正生活在一起時,理想化會破滅。婚姻破裂的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當初真是瞎了眼,怎麼就沒看出你是這麼一個人?”

其實,他一直都是這麼一個人,隻不過你被理想化和神化的有色眼鏡遮擋住了。你隻能有選擇地看到他讓你心動不已的某一麵,而其他屬於他的那些真實的東西,你根本不會去看。

在婚姻谘詢中,不少女性認為選擇一個忠厚老實的男人,會讓婚姻多很多保險係數。但很滑稽的是,往往這些貌似“忠厚老實”的男人幹出了不那麼老實的事情,讓他們的女人抓狂和困惑不已:“他一個這麼老實的人,怎麼會幹出這種事情啊?”原因隻有一個,她並不完全了解這個男人!

因此,所謂談戀愛,就是要談明白彼此的真實情況。在足夠的時間裏,讓雙方真實的一麵展現,讓對方對自己有更多更全麵的了解。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建立的婚姻才會有堅實的根基,即使將來遇到大大小小的風波和困難,也能擁有足夠的抵禦能力。如果開頭提到的那個女碩士對伴侶能夠多一些真正的了解,也不至於發展到如此悲慘和尷尬的境地。

光環後的事實。

唐某在假文憑事件被揭穿之前,一直是年輕人心目中的從底層奮鬥到成功的偶像,他的每次演講在各地爆滿,非常成功。但是,他假文憑事件被某人揭露後,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輿論紛紛不斷,人們普遍對他的造假行為口誅筆伐。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不能接受這個偶像造假文憑的事實。

這個事件就是理想化在作祟,這個理想化的過程,表現為兩個版本的唐某:神話版的唐某和妖魔版的唐某。

先說理想化的、神話版的唐某。

唐某的簡曆曾經無可挑剔:日、美留學,某軟件公司總裁,3次被授予該軟件公司的最高獎項:比爾·蓋茨總裁傑出獎和傑出管理獎;曾任某企業總裁,然後是某集團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還在國內各地進行勵誌演講,講述自己從“蝸居”奮鬥到成功的成長經曆,宣稱自己的成功模式可以複製。

一個神話版的唐某就這樣被理想化,成為很多職場年輕人奮鬥和效仿的偶像。

再來看看妖魔版唐某,當他的假文憑事件被披露後,公眾一片嘩然,“板磚”紛紛砸向這個令他們失望的公眾偶像。

當自己心目中崇拜、喜愛和效仿的偶像被一個無情的事實擊碎時,公眾輿論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但這真的與唐某本人沒有太大關係,而是與公眾心目中把唐某完全理想化有關。當這個理想化的偶像破滅時,公眾很難接受自己內心的失望、憤怒,被欺騙的感覺油然而生。隨之,將內心複雜的不能表達的情感一股兒腦都砸向了唐某這個昔日的偶像身上。

現在再來看看還原的真實的唐某。

在媒體的後續報道中也采訪了多位與唐某接觸的人,他們公認,唐某的確很有工作能力,做出的業績也是有目共睹,這些並不是假造的。但是同時也認為,唐某講的話有些不切實際,什麼“四大發明”、成功複製,不過是一種商業利益驅動的忽悠術。因為唐某升任軟件公司總裁後,曝光概率明顯增多,原本就愛吹點小牛的唐某在這種浮誇中膨脹起來,以至於發展到假造文憑的事件。後來,唐某自己也多次發微博為自己辯稱:僅是虛榮心使然。也許,他說的是真心話。但是,公眾太需要這個“奮鬥成功的偶像”了,於是,一個被理想化的神話不僅被唐某,同時也被公眾的理想化需要“假造”出來了。

唐某不是神,也不是妖魔,不論是神話版的唐某,還是妖魔版的唐某,都是一種被大眾理想化移情的結果。

其實,唐某的成功不需要複製,也不可能複製,因為每個人都有潛力獲得某種意義上的成功——關鍵是你是否願意發現自己的潛能,突破你自己的局限,定義屬於你自己的成功含義,並且去實現它。

活在“自我理想化”的世界裏。

最典型的自戀人物,是通過網絡紅起來的芙蓉姐姐和鳳姐。她們活在自己虛構出來的自我理想化世界中,不管外在的現實怎樣,依然陶醉在完美無缺的個人世界。換句話說,如果這種自我理想化的幻想一旦被打破,對她們來說是不堪承受的碎裂。所以,這種全能式的幻想成為一種自我保護,而她們不願從這個幻想中醒來。最荒謬的是,芙蓉姐姐和鳳姐能夠通過網絡走紅。這種扭曲的商業成功更加劇了芙蓉姐姐和鳳姐的病態自戀。

家庭暴力事件也是非常典型的自我理想化移情的表現。

一個人非常自戀的話,他會用各種方式為自己打造一個厚厚的“外包裝”。可是在他的內心世界裏,卻隱藏著一個非常脆弱、非常冷酷的人。雖然在家庭暴力事件之後,他會檢討,並對他施暴的對象道歉,但是日後絲毫不會改變,看不到他對受害人所受傷害的彌補,以及他的實際行動。

對這樣的人而言,麵對真實的自己,可能意味著自戀幻想中的自我的全麵崩塌,而這種崩塌很可能被他視為粉碎性和毀滅性的。所以,他必須維持這種僵硬的自我保護,無力從自我的全能感中走出來,去麵對真正的現實。

“三高女”的惆悵。

一個女孩子,是典型的“三高女”:身高1.7米、學曆高、收入高,人長得漂亮。她談戀愛十數次,追求者數十人,就是一直沒能定下來一位結婚。5年前,年近30的她,才終於在眾多的候選人中落定一位意中郎。

意中郎各種條件都很不錯,大家也為她感到高興。在籌備婚禮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小麻煩,她提出的一些要求,被婆家忽略了;而她不想要的一些儀式,又被婆家安排進去。最讓她生氣的是未婚夫總是站在他父母那一邊說話。她一天比一天焦慮煩躁,擔心自己選錯了人,又拿未婚夫和以前的一個追求者相比,感到不如曾經的追求者讓她滿意。婚禮籌備還沒完,她就提出了分手。這婚又沒有結成。今年她已經36歲,還是單身。

現實總是會擊碎自我理想化的幻想,當全能感被打破時,那個易碎的脆弱的自我感就會出現,這種感覺會讓人總感覺傷害是來自外麵的環境,而不是自己內心那個脆弱的自體感受。